关于新时代消防救援机动队伍综合救援专业队建设及救援能力提升的思考
曹敏
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训练大队 350000
改革转制以来,消防救援机动队伍立足“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加快推进综合救援专业队建设及救援能力提升,制定能力建设规划,组织各类综合救援培训,配备地震、水域、山岳救援系列装备,建设完善综合救援训练场地,大力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比武竞赛,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基本实现由单一森林草原防灭火向地震救援、抗洪抢险等多灾种救援能力转型。当前,队伍建设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开启了新的征程,如何构建符合消防救援机动队伍特点的特种救援力量体系,不断提升应对综合救援任务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水平,发挥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成为队伍面临的紧要任务。
一、综合救援专业队及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队建设水准与任务需求有差距。各单位结合驻地灾害任务形势打造的救援专业队的种类和数量不多,针对性还不够强。有的计划挂牌成立,但相应的技术人才、救援装备、训练场地和配套资金还无法满足需求。此外,依托现有人员组建的专业队,片面强调“一队多用”、“一专多能”,专攻精练所学专业、精准定向考核评估做得还不够到位,容易造成“专而不精”的问题。
(二)实战救援能力与任务需求有差距。组织综合救援演训活动安全风险高,有些组训者存在畏难情绪,以操场代替野外训练场,且“上级不考不训、工作冲突少训、监督不严漏训”的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战斗力生成。同时,各单位实战救援经历也不尽相同,部分灾害救援处置手段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日常训练中,未实践运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实战救援能力。
(三)人才队伍建设与任务需求有差距。国内急流、潜水、绳索等综合救援技术培训尚无国家级认证培训机构和单位,培训内容和质量难以保证。培训的灾害类型还没有做到全领域覆盖,涉及动车脱轨、空难等小概率灾害事故的培训内容普遍较少。受日常事物繁杂、复训不够及时等因素影响,骨干“酵母”作用发挥不好,传帮带效果不明显。
(四)装备体系建设与任务需求有差距。对照专业队装备配备指标,装备种类和数量上还存在一定缺口,高精尖装备还未完全普及。同时,装备管理使用还不够规范,不够注重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装备使用周期大打折扣。此外,部分指战员学习意识不强,对高精尖装备认识不全面、操作不熟练,没能真正发挥人装结合的最大效益。
(五)协同联动机制与任务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应急响应、力量配合、部门协同等方面的一体联动还不够紧密。实战救援中,涉及到多方力量协同救援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调度指挥,行动效率不够高效。救援力量与地质、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联动机制启动不够及时,与建筑结构、地质灾害领域专家联合建队、联合组队、联合出队的运行机制不够成熟,与共建卫生医疗机构、大型超市和物流公司对接不经常,影响整体救援效率。
二、关于推动综合救援专业队建设及能力提升的几点对策
(一)加紧出台各类专业队建设行业标准。出台涵盖各专业队的组队模式、装备编配、基本能力、实战经验等相应内容的建设标准,确保建有所依、建有规范、建有质量。定期组织能力测评,测评达标后颁发相应资质证书,严把各专业队能力建设标准。出台相关保障政策,从人员选拔、装备配备、场地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针对潜水打捞、核生化等风险较大的专业队,适当增加其所属成员的薪资待遇和执勤补贴,确保其队员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二)不断完善实战化救援演训考评方式。区分不同任务模块,对照岗位分工,把基本常识搞透、把救灾机理弄通、把手中装备练精、把基本技能练强,锻造“工匠型”消防员和“专家型”指挥员,以个体专带动整体专。常态将队伍拉至环境地形恶劣、水文条件复杂、安全风险可控的野外救援训练场,开展多场景、全方位、综合性的实战化演练,在恶劣环境下摔打锤炼队伍。积极参与兄弟消防救援部门、地方应急部门、民间救援组织开展的联合演练,不断探索综合救援新思路、新理念、新手段。
(三)持续健全队伍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采取聘请地方专业培训机构或依托应急管理部内部机构培训的方式,系统设置培训课程、科学设立资质等级、严格把关培训质量。每年拿出专门时间,组织针对性复训、补训和轮训,巩固培训成果,夯实能力基础。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制定出台专业骨干遴选机制,建立综合救援专业人才库,开展等级达标考核,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并严格落实刚性训练、全程淘汰、增补机制,梯次培养一批能力素质较强、心理素质过硬的救援人员,实现专业队救援人员持证上岗目标。
(四)不断强化综合救援装备体系化建设。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装备建设统筹规划,推动装备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把装备领域专家“请进来”现场教学,把队伍内部骨干“送出去”驻厂轮训,学现代化装备管理模式、学特种救援装备维护保养、学高精尖装备操作使用。与国际、国内综合救援装备龙头生产企业,共同探索研发适合队伍和驻地灾情实际的综合救援装备,为队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一招制胜的装备支撑。
(五)多渠道建立救援任务响应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一家人”的联席会商机制,与各级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畅通灾情信息获取渠道,积极派员参加地方政府联合值班,及时了解掌握灾情预警信息和任务需求,为队伍快速出动、高效救援奠定坚实基础。建立遂行任务“一盘棋”的联训联演机制,自下而上与各方救援力量在重点方向开展联合演练,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打牢协同联动救援根基。建立联合救援“一条心”的应急保障机制,积极与大型救援装备企业、民间公益救援组织、高新技术科研单位等沟通联系,必要时联合出动随队保障,发挥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