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地质构造对瓦斯分布影响分析
王名贺 宋朝晖
(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桑树坪二号井 陕西韩城 715407)
引言
煤层地质构造是控制瓦斯赋存与运移的关键因素,褶皱、断层及裂隙系统等构造形态直接影响瓦斯的聚集与逸散特征。封闭性构造易于形成瓦斯富集区,而开放性构造则促使瓦斯扩散。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煤体渗透率及孔隙结构呈现显著差异,进一步影响瓦斯吸附与解吸行为。
1 煤层地质构造对瓦斯分布的影响
1.1 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褶皱构造通过改变煤体结构和应力状态影响瓦斯赋存。背斜核部受压应力作用导致煤体孔隙率降低,渗透性减弱,形成高压瓦斯富集区;向斜轴部则因应力集中产生裂隙,为瓦斯运移提供通道。次级褶皱转折端常发育张性裂隙,造成瓦斯分布不均。紧密褶皱使瓦斯赋存封闭性增强,宽缓褶皱则促进瓦斯扩散。
1.2 断层构造对瓦斯运移的影响
断层通过改变煤层连续性和渗透性影响瓦斯运移。正断层上盘卸压导致瓦斯解吸扩散加速,下盘则保持较高瓦斯含量。逆断层挤压破碎带形成致密遮挡层,阻碍瓦斯运移。断层影响带内裂隙发育程度差异造成瓦斯运移速率不均。多期活动断层的复合破碎带形成复杂运移网络,使瓦斯运移路径呈现非均质性。
1.3 煤层厚度变化对瓦斯含量的影响
煤层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瓦斯储集空间和吸附量。厚煤分层发育部位吸附瓦斯量显著增加,薄煤区则储集能力降低。厚度突变带因应力集中产生裂隙,改变瓦斯赋存状态。煤层分叉合并区形成局部瓦斯富集单元,增加了瓦斯分布的不均匀性。厚度梯度变化影响瓦斯压力分布,形成非稳态运移条件。
2 不同地质构造下瓦斯分布特征分析
2.1 背斜构造区域瓦斯分布规律
背斜构造区域瓦斯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构造控气特征,其分布规律受构造形态和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背斜轴部区域,由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煤层层理近于垂直,导致煤体发生强烈的纵向压缩变形。这种变形促使煤中微孔隙收缩,大中孔隙比例下降,形成相对致密的煤体结构。背斜转折部位往往发育两组共轭剪切裂隙,这些裂隙系统为瓦斯提供了局部运移通道。从背斜核部向两翼延伸,瓦斯含量呈现明显的梯度递减趋势,这种变化与煤体变形程度和渗透率变化密切相关。
2.2 向斜构造区域瓦斯聚集特点
向斜构造区域的瓦斯聚集展现出独特的分布模式,这种模式与向斜特有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向斜轴部积水环境形成的水封效应显著影响瓦斯扩散过程,水体压力与瓦斯压力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向斜翼部煤岩层在弯曲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扩容裂隙系统为瓦斯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深部向斜构造在静水压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更强的储气能力和更高的瓦斯压力。缓倾斜向斜构造的瓦斯分带性较陡倾斜向斜更为明显,瓦斯含量变化梯度相对平缓。
2.3 正断层附近瓦斯浓度变化
正断层影响带内的瓦斯浓度分布呈现出系统的空间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活动历史密切相关。断层上盘由于卸压作用显著,煤体发生膨胀变形,导致吸附瓦斯大量解吸,瓦斯浓度普遍低于下盘。断层破碎带内瓦斯浓度随距断层面距离增加呈指数衰减,这种变化趋势与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次级牵引褶皱部位往往形成局部瓦斯浓度高值区,这与煤体结构的局部变化有关。断层泥发育区段对瓦斯运移产生显著阻隔效应,导致断层两侧形成明显的瓦斯浓度差。
2.4 逆断层周边瓦斯分布异常
逆断层周边区域的瓦斯分布展现出典型的构造异常特征,这种异常分布与逆断层的特殊力学性质密切相关。逆断层上盘推覆体下方形成封闭性良好的储气单元,该单元内瓦斯压力异常增高。断层挤压破碎带产生的致密遮挡层,导致下盘瓦斯含量显著高于上盘,形成明显的瓦斯富集区。断层转折端因应力释放形成局部扩容区,常发育为瓦斯富集中心。逆冲推覆构造的前缘带常见串珠状瓦斯异常点,这些异常点的分布与次级断层的发育位置高度一致。
3 应对煤层地质构造影响瓦斯分布的对策
3.1 地质勘探与瓦斯预测措施
地质勘探工作应重点查明煤层构造的展布规律及其控气特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精细识别褶皱形态与断层位置,结合井下地质雷达探测构造破碎带范围。建立构造控气模型需整合测井曲线解释、煤岩力学测试及构造应力场分析数据。瓦斯预测需基于构造单元划分结果,采用地质统计方法计算不同构造部位的瓦斯含量梯度。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多源地质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构造复杂区瓦斯富集带预测精度。动态更新勘探数据库可实现对构造演化过程的回溯分析,为瓦斯分布预测提供时序依据。勘探过程中应注重构造煤的井下原位测试,获取准确的渗透率与吸附特性参数。
3.2 通风系统优化与调整策略
通风网络设计需根据构造分区特征实施差异化调控。在背斜轴部高瓦斯区布置专用回风巷,增强局部通风能力。针对断层破碎带设置可调节风门,实现对漏风通道的动态管控。向斜构造区采用下行通风方式,利用自然风压抑制瓦斯积聚。优化采掘工作面配风量时,应结合节理裂隙发育方向调整风流路径。建立基于构造特征的通风阻力计算模型,准确预测不同开采阶段的需风量变化。
在构造复杂区域安装智能风量调节装置,实现通风参数的实时闭环控制。周期性开展通风系统稳定性评估,及时修正因采掘接替导致的网络结构变化。
3.3 瓦斯抽采技术的针对性应用
针对背斜核部高瓦斯区采用地面井与井下钻孔联合抽采模式,构建立体抽采网络。断层影响带实施走向长钻孔预抽,钻孔轨迹应避开破碎带核心区。向斜构造区布置扇形钻孔组,控制瓦斯向采空区运移。厚煤层分层开采时采用穿层钻孔群强化卸压抽采效果。节理发育区选用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扩大抽采影响半径。逆断层下盘施工高位定向钻孔,捕获构造封存瓦斯。引入智能钻孔轨迹控制系统,确保复杂构造条件下的钻孔成孔质量。抽采系统配置多参数联动调控装置,实现抽采负压与流量的自适应调节。
3.4 安全监测与应急管理方案
构建基于地质构造分区的多级监测网络,在构造界面处加密传感器布置。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实时监测断层活化引起的瓦斯动态变化。建立构造单元与瓦斯涌出量的关联预警模型,设置差异化的报警阈值。向斜轴部重点监控气压与水压的协同变化趋势。配备移动式激光瓦斯检测仪对构造异常区实施巡回检测。应急响应预案应包含构造突变情况下的分级处置流程,明确不同构造部位的避灾路线。定期开展构造控气特征的专项安全评价,更新灾害风险分区图。设置构造地质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为应急处置提供构造运动学分析依据。
结束语
煤层地质构造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研究,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解析构造形态与瓦斯赋存的关系,可更精准地划分瓦斯富集区与低渗区,指导瓦斯抽采工程的高效实施,推动瓦斯灾害防控技术的进步,实现煤矿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戚晟德 . 地质构造对煤层瓦斯赋存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J]. 能源与节能 ,2022,(11):47-49+75.
[2] 吕乐乐 , 宋清坤 . 新密市煤矿区瓦斯地质规律及分布特征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5):13-15.
[3] 李猛, 赵麦来, 刘擎. 登封煤田宝雨山矿地质构造分布特征研究与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10):165-166.
[4] 张帅 .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 3# 煤层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规律控制作用的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5] 童柳华 , 马正徐 , 赵志根 . 宿南矿区瓦斯含量分布特征及深部瓦斯预测研究 [J]. 煤矿爆破 ,2019,37(04):19-23.
作者简介:王名贺(1988.02—),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2013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矿地质、防治水工作,研究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煤矿水害预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