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周绮梦

广东省遂溪县第一中学  524300

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关键元素,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所以研究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要性

(一)传承文化

古诗词意象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如“月”常象征思念,“雁”多代表思乡,意象教学,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对“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这一意象的学习,能了解到古代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提升文学素养

意象是古诗词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掌握意象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生在解读意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这一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辅助理解诗意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分析意象,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当前古诗词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为主,忽视了对意象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体验,难以真正理解意象的内涵,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只是简单提及意象,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二)学生理解困难

古诗词意象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对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能理解意象的表面意思,难以体会其深层含义,比如对于“酒”这一意象,学生可能只知道它在诗中是一种饮品,却难以理解其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相思、怀旧等复杂情感。

(三)缺乏系统教学

教学中缺乏对意象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年级、不同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被孤立讲解,学生无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不利于对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

(一)以读促解,感悟意象

朗读作为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自由读能让学生依据自身节奏和情感把握,初步接触文本,感受古诗词的整体韵味;齐读则能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集体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配乐读更是将音乐与诗词完美融合,音乐的旋律能进一步烘托出诗词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熟悉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豪迈风格,接着组织齐读,在整齐有力的朗读声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的气势,最后配上激昂的古典音乐进行配乐读,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反复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仿佛能看到黄河奔腾不息的壮阔景象,感受到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深刻体会到“黄河”“白发”等意象所蕴含的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二)结合背景,深入理解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犹如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意象含义的大门,每一首古诗词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诗人的生平事迹、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其个人的创作风格,将这些背景知识与意象教学紧密结合,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学生了解到这些背景后,再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能深刻理解“国破”所代表的国家破碎、政权动荡的悲惨局面,“草木深”所描绘的荒芜、凄凉的景象,进而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结合背景理解意象,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古诗词意象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古诗词中的意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山间秋景视频,视频中雨后的山林空气清新,明月洒下银辉,松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幽,清泉在石头上潺潺流淌,学生观看视频,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景象,这种直观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领略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效果。

结论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对于传承文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辅助理解诗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采用以读促解、结合背景、借助多媒体、开展专题教学等策略,并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应用,这些策略和实践,能有效提高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未来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古诗词意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郑芳芳.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 2024(9):62-64.

[2] 贾燕.吟诵之意蕴 感悟之情感——让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活”起来[J].靖远教育 , 2024(1):59-61.

[3] 李明桓 .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展开的几点建议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 201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