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塔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作者

于涛  朱莹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桥梁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斜拉桥以其优美的结构形式与优越的跨越能力,已成为长大跨径桥梁的重要结构类型。尤其是多塔斜拉桥,通过增加主塔数量实现更大跨度或适应复杂地形需求,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交通与高速公路体系中的关键桥型。然而,多塔斜拉桥因其结构冗长、系统复杂,主塔、主梁与斜拉索之间构成空间耦合体系,结构在动力激励下的响应行为远较常规双塔斜拉桥复杂,表现在模态耦合显著、振型参与度高、频率分布密集等方面。因此,深入研究多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风振稳定性及疲劳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尽管已有部分研究针对双塔斜拉桥或悬索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动力分析,但针对多塔斜拉桥这一特殊结构体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在考虑结构多参数影响与模态耦合机制方面,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

一、多塔斜拉桥结构体系与动力模型构建

多塔斜拉桥通常由多个主塔、主梁、斜拉索及边墩、基础等构成,其结构布局可根据工程需要分为对称式与非对称式两类。本文所研究的为典型对称三塔斜拉桥,桥型采用主跨 + 边跨的等跨布置方式,三塔位置对称分布,主梁为钢-混组合梁,主塔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束索并对称布置在主梁两侧。在有限元建模中,主梁采用多单元连续梁模型,考虑刚度变化与几何非线性效应;主塔采用空间杆件单元模拟柱与横梁的弯曲、剪切与轴力协同作用;斜拉索采用三维张拉杆单元,并施加初始张力模拟其预应力状态;边界条件按实际工程考虑,桥台处简支或铰接,主塔基础视具体地基情况可设为固结或弹性支撑。模型中充分考虑结构各部件的相对刚度与质量分布,通过模态分析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形态与有效质量分布,为后续地震响应与风振计算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该类结构模态密集且耦合性强,尤其在前10 阶模态中,纵向位移、横向位移与扭转耦合作用明显,且振型参与比不再由单一部件主导,而呈现塔梁索系统共同参与的特性。

二、结构参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结构参数变化是决定多塔斜拉桥动力特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主塔高度、主梁刚度、斜拉索初张力以及结构非对称性等。首先,主塔高度变化直接影响塔柱的柔性与惯性,进而改变结构的纵向与横向频率分布。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主塔高度增加将导致纵向振动频率下降,而横向频率略有上升,主要由于塔柱在纵向模态中作为惯性主控元件,其高度增长增大了振动质量。其次,主梁刚度对扭转模态影响显著,刚度提高会抑制整体扭转响应,但同时可能使部分高阶模态频率升高,导致动力响应向中高频偏移。斜拉索张力调整则主要影响耦合模态的频率及参与比。较高索力可提升系统整体刚度,增强结构协同振动能力,但也可能引起拉索的局部高频共振,应通过调整张力分布平衡结构响应。

三、模态耦合特征与振型识别分析

多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与模态耦合密切相关,不同于一般结构模态具有明确的分离特征,多塔体系在多个方向上存在显著的振型混合现象。尤其在前三阶主模态中,纵向梁振动、塔柱剪切变形与斜拉索伸缩呈现协同运动趋势,导致模态参与质量在多个自由度方向均有分布,振型识别难度较大。采用能量分布法对各阶模态进行分析可见,在低阶模态中,约 70% 的质量集中于塔梁系统的纵向和横向运动中,而在 5 阶以上开始出现明显的局部模态,如塔柱顶部的摆动模态与斜拉索局部张弛模态,显示出系统局部动力响应增强趋势。模态耦合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可量化,若前 10 阶主模态参与比占总质量比例超过90% ,则说明模型中大部分动力响应可通过低阶模态控制,这对后续地震响应谱分析及模态叠加法简化计算提供了依据。

四、地震响应特性与振动控制建议

在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表现出明显的结构耦合振动响应特征,震中近场地震与远场地震对结构振动模式与响应峰值影响差异显著。采用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响应分析表明,塔梁之间由于地震波传播时延产生不同步响应,形成附加内力与相对位移,尤其在纵向震动中最为显著。对于多塔结构,应采用多点激励模型而非单点激励,以真实反映地震波空间变异引起的结构响应差异。此外,斜拉索在强震中由于高频柔性震动可能产生拉断风险,因此宜布设阻尼器或摩擦阻尼连接器限制其最大位移。主塔在强震中产生的扭转模态则容易引发结构失稳,应加强塔顶横梁与主梁的抗扭设计。对于主梁,应采用分段粘滞阻尼器连接,在维持梁段独立变形能力的同时吸收震能,提高整体减震效果。

五、工程案例分析与优化设计建议

以某已建成大型三塔斜拉桥为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与模型分析结果对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与理论进行验证。该桥主跨长达 580m ,采用中塔高于边塔的非对称布置形式。通过桥梁监测系统获取的振动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发现,该桥在交通荷载及微震作用下存在较显著的塔间异步振动现象,主要集中于中塔与边塔之间的剪切段,说明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在实际运行中真实存在。根据模态识别结果,对部分振型进行频率调整与结构补强设计,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安装于中塔顶端显著降低了其竖向振动幅值,并通过增加边跨索力提高

了塔间变形协调性。

结论

本文以多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其动力特性分析,涵盖结构模型构建、模态分析、参数影响、地震响应与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多塔斜拉桥结构在动力作用下表现出显著的模态耦合与振动协调特性,其动力行为受主塔高度、斜拉索索力、主梁刚度与结构对称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塔间不同步响应与结构非线性进一步放大振动风险,需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与减震设计加以控制。结合工程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提出的优化建议具有良好的工程指导价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结合风振、车桥耦合等多重动力作用开展全寿命周期动力评估,并推动多塔斜拉桥的智能化设计与运行维护,实现大型桥梁结构的高安全性、高适应性与高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常松 , 颜东煌 , 陈政清 . 岳阳洞庭湖大桥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J]. 中外公路 ,2002,(06):66-69.

[2] 龚湘林 , 周先雁 . 斜拉桥施工过程模拟结构分析 [J].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15-17.

[3] 石现峰 , 李建斌 , 张彦玲 . 结合梁斜拉桥的空间非线性静力分析及自振特性的研究 [J]. 铁道建筑 ,2003,(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