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陈春

泸县奇峰镇曹市杨娣学校 646100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命生态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它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小学在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单一等,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并开展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涵盖生命尊重、生态保护、安全应急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培养学生的生命生态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三)弥补教育短板

当前小学教育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相对薄弱,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当前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众多小学的教育布局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不少学校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编排,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生命生态安全教育内容彼此割裂,缺乏有机整合,比如科学课讲自然生态,道德与法治讲生命安全,但二者未能有效融合,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实现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部分小学在开展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时,教学内容存在严重问题,其过于偏向理论化,大量堆砌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比如在讲解生态保护知识时,只是泛泛而谈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却没有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校园周边的河流污染、垃圾分类等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进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得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三)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小学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很少安排实践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坐在座位上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生命生态安全知识和技能,即使记住了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四)师资力量不足

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生命生态安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相关培训,对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了解有限,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生命生态安全教育内容时,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如今防震减灾活动较为普遍,但部分教师在讲解地震逃生知识时,可能自身都不清楚正确的逃生姿势和避险地点,无法给学生提供准确、实用的指导,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学生生命生态安全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让学生理解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生命安全问题和生态破坏现象及其危害;在情感层面,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在行为层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应急技能和生态保护实践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命生态安全理念,比如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危害,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自救技能;认识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学会爱护校园环境,参与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涵盖生命尊重与关爱、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主题单元,如“绿色生活”“我爱我的地球”“生命的奇迹”等,每个单元配备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比如在“绿色生活”单元中,介绍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绿色出行日”活动,鼓励学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在“生命的奇迹”单元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宝贵,培养他们的生命尊重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图画、模型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比如在教授交通安全知识时,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和交警,模拟交通场景,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规则;在讲解生态保护知识时,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园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完善课程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平时表现、实践成果和学生自我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评价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反思和持续改进,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的环保手工作品、调研报告、应急演练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邀请生态学专家、安全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创新做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模式和方法。

结论

构建小学校园生命生态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生命生态安全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和加强师资培训等策略,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案例表明,该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生态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形式,拓展合作范围,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参考文献

[1] 刘德 .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 [D]. 北京体育大学 ,2016.DOI:10.7666/d.D01146717.

[2] 张小英 . 赋能学校教育 , 构建绿色教育生态 [J]. 陕西教育 ( 综合版 ),2022(12):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