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AI 反馈 激活解题思维
余辉
武汉市东西湖区恋湖小学 430040
引言
当下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相互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关键趋势,精准化以及个性化教学变成了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小数乘法》属于整数乘法朝着小数运算过渡的核心内容,学生大多时候会面临算理理解模糊不清、积的小数位数确定存在困难等诸多问题。传统教学由于很难精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痛点,分层教学以及针对性指导落实得不够到位,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了限制。
一、依托 AI 反馈 激活解题思维——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
(一)教学准备
选择有智能出题、自动批改以及学情分析功能的 AI 教学平台比如智学网,预先上传《小数乘法》的课程标准、教材知识点以及典型例题,依靠借助 AI 对往届学生学习数据展开分析,明确像“小数乘法算理理解”“积的小数位数确定”这类高频难点,依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设计分层教学资源:基础层是整数乘法与小数意义的衔接练习;进阶层是包含不同小数位数的乘法计算;拓展层是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课堂教学实施
1 知识导入
借助 AI 播放超市购物场景的动画:苹果每千克 5.8 元,妈妈买 3千克要付多少钱呢?动画暂停后,AI 弹出互动问题“该用哪种方法计算?和整数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凭借平板提交自己的想法,AI能实时统计答案分布,迅速筛选出“用加法计算”“不确定小数乘法怎么算”等典型思路并展示出来 [1]。教师根据 AI 的反馈,引导学生思考“整数乘法能直接用吗?”,顺势引出《小数乘法》课题,这一环节借助 AI 将生活情境具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剖析欲望,还让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2 探究算理算法
借助 AI 动态演示工具,可将“ 2.4×3 ”转变为直观的模型,具体做法是把2.4 元拆分成2 元与0.4 元,让它们分别乘以3,得出6 元与1.2元,然后再将这两个结果合并起来得到7.2 元,利用方格图进行展示,2.4表示的是 24 个 0.1,24 乘以 3 等于 72 个 0.1,也就是 7.2。学生们分成小组,使用 AI 所提供的虚拟学具自主展开操作剖析,完成之后提交计算过程,AI 会立刻进行批改并标注出错误之处,比如没有正确点小数点的情况,教师依据 AI 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像混淆积的小数位数这类问题,组织小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先按照整数乘法来计算,接着查看因数当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开始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这样的算法。
3 巩固练习
AI 根据课堂前半段学生的答题数据自动推送分层练习题。基础层重点是小数乘整数,像 3.5×4 这样的题目,进阶层是小数乘小数,例如 1.2×0.8 ,拓展层则是包含“买三送一”的实际应用题。学生完成练习后,AI 能迅速批改并生成个人错题报告,标明错误原因,比如“未忽略末尾 0 致使小数位数出错”。教师查看 AI 生成的班级学情报告,针对“小数乘小数时积的位数不足要补 0”等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学生可以借助 AI 的“错题重练”功能强化薄弱环节,实现个性化的巩固提高[2]。
4 课堂总结
让学生使用平板在 AI 平台上提交关于本节课所收获的内容,随后AI 可迅速梳理出如“掌握小数乘法算法”“理解算理”“会解决实际问题”等关键词,并生成词云进行展示,紧接着,AI 会自动呈现出知识思维导图,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小数乘法算理→算法→实际应用”的逻辑清晰地串联起来。教师依据AI 反馈的学生掌握状况,着重强调“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这一核心要点,鼓励学生借助 AI 课后拓展模块,自主挑选趣味闯关练习,以此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成绩变化
此次研究选取了五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运用 AI 反馈教学方式,对照班则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针对两班进行了《小数乘法》的前测,结果显示两班的平均分较为接近,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0.2 分,对照班的平均分为80.5 分。在经历了为期 4 课时的教学过程后,实验班的后测平均分提升到了 91.3分,而对照班的后测平均分为 85.6 分。由此可见,实验班的提分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班,从分数段的分布情况来看,实验班获得满分的人数为8 人,对照班获得满分的人数为3 人,实验班满分人数是对照班的2.7 倍,实验班 60 分以下的人数为 1 人,对照班 60 分以下的人数为 5 人,实验班60 分以下人数仅为对照班的 20% 。依靠AI 生成的错题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在“积的小数位数确定”以及“小数乘法实际应用”等高频错题方面,正确率从 42% 提升至 89% ,而对照班在这些高频错题上的正确率仅从 40% 提升至 65% ,这直观地呈现出了 AI 反馈对学生成绩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升
借助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访谈来评估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在课堂之上,实验班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为平均每节课28 次,而对照班是 12 次,实验班是对照班的 2.3 倍,当使用 AI 工具去完成互动练习时,实验班学生的专注时长平均为 32 分钟每课时,对照班则是20 分钟每课时,实验班学生的专注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班。问卷调查说明,实验班有 92% 的学生称喜欢运用 AI 学习小数乘法,认为 AI 的即时反馈以及趣味练习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然而对照班仅有 65% 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三)解题思维发展
借助对比学生前后测解题过程以及课堂练习思路,剖析解题思维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之前,两个班级当中多数学生解题时依赖于机械套用公式,实验班里面只有 23% 的学生可结合算理来阐述解题思路,教学之后,实验班有 68% 的学生可借助AI 演示的模型,从“小数意义”“转化思想”等方面来解释解题逻辑,就像在计算“ 1.2×0.3 ”的时候,会主动把它转化为“ 12×3=36 ,再缩小到原来的 1/100 得到 0.36”,并且说明依据。面对复杂的应用题,实验班学生可凭借AI 提供的分步提示,拆解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解题思路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结语
此次《小数乘法》教学实践显示,依靠 AI 反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提高了学生成绩,还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促使解题思维从机械套用朝着逻辑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在未来教学里,要平衡 AI 工具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优化 AI 资源的适配性,使 AI 反馈可服务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革新提供更为完善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健 .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19): 146-149.
[2] 张凤珠 .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技巧 [J]. 天津教育 , 2025, (12): 96-98.
作者简介:
余辉(1972 年7 月 ),男,汉族 ,大专(武汉市委党校)专业: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