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融思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党会芳
宝鸡市渭滨中学 721000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高中英语教学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而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文本,缺乏语境拓展,学生难以建立知识关联;二是思维训练停留在 “ 信息查找 ” 层面,缺乏对文本深层逻辑的探究,思维品质培养流于形式;三是评价方式以“ 课后练习 ” 为主,与教学过程脱节,无法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四是学生学习成果多为 “ 被动接受 ”,缺乏创新应用的机会,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
“ 教学评一体化 ” 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融• 思• 创”教学模式则针对阅读教学的痛点,以“ 融合多元教学资源” 为基础,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解决“ 语境单一” 问题;以“ 深化思维训练” 为核心,推动学生从“读懂文本”到“深度思考”,突破“思维浅层化”困境;以“激发创新实践” 为目标,实现“ 知识内化” 到“ 能力输出” 的转化,实现“ 知识迁移 ” 价值。本文以人教 2019 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结合具体单元教学实践,阐述 “ 教学评一体化 ” 与 “ 融 • 思 • 创 ” 深度融合的阅读教学路径,旨在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二、“ 教学评一体化” 与“ 融• 思• 创” 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
教学评一体化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 目标分类学 ”,后经教育研究者不断发展,形成核心内涵:目标统领、评价嵌入、反馈即时。其核心逻辑是: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起点,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将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通过即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体现为“三维统一”:其一,目标统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一致,均指向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的协同发展;其二,过程统一,评价嵌入教学的 “ 读前、读中、读后” 全环节,通过即时评价(如课堂提问、小组互评)、过程性评价(如阅读笔记、思维导图)、终结性评价(如读写结合任务、项目成果),实时监测学习进度;三是主体统一,打破“ 教师单一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培养元认知能力,实现“ 教— 学— 评”的闭环。评价结果不仅用于判断学生学习成效,更用于反哺教学,优化教学策略。
(二)“ 融• 思• 创” 的内涵与价值
“ 融 • 思 • 创 ” 是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三阶优化,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融合多元教学资源(融):以教材文本为核心,融合“ 音视频资源、跨学科知识、生活情境素材 ”,构建 “ 文本 +,,, 的立体阅读语境。其价值在于突破教材局限,帮助学生建立“ 语言 — 文化 — 生活 ” 的关联,为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深化思维训练(思):以“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为指导,设计“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的阶梯式思维任务,引导学生从 “ 信息提取 ” 走向 “ 深度探究 ”。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落实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激发创新实践(创):以“ 项目式学习” 为载体,鼓励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 “ 创新性成果 ”(如主题演讲、剧本改编、调查报告),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学习能力,让阅读教学“ 从输入走向输出”。
(三)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将“思维品质”列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 “ 能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强调 “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新课标在“ 学习策略” 部分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 “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并尝试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要求为 “ 教学评一体化 + 融思创 ” 的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明确了教学实践的方向。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 “ 融 • 思 • 创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本文以人教 2019 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3 “The Internet” 为例,阐述“ 融• 思• 创” 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 互联网”,阅读文本 “Stronger together: 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主要描述了互联网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互联网对Jan 生活的影响,核心教学目标为:
1. 语 言 能 力: 掌 握 与 互 联 网 相 关 的 词 汇( 如 digital, network,access)及复杂句的理解方法;能整合文本信息,用英语概括互联网的影响。2. 思维品质:能分析文本的论证逻辑(举例论证、辩证论述);能结合文本与生活案例,辩证讨论互联网的利弊; 能针对 “ 校园网络使用问题” 提出合理建议。3. 文化意识: 理解 “全球互联” 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树立 “科技向善” 的价值观,理性看待互联网发展。4. 学习能力: 掌握 “ 略读找主旨、精读析细节、评读深思考 ” 的阅读策略; 能主动整合文本、生活、多媒体等多元资源; 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融·思·创” 层层递进,评价贯穿全程环节一:热身导入 (融:融合资源,奠定基础)
教学活动:
多模态资源呈现:教师播放 2 分钟 “ 互联网影响” 短视频(包含 “ 全球信息共享 ”“ 在线协作 ”“ 隐私泄露案例 ” 等片段),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 “ 个人互联网使用案例”(如 “ 用微信与国外笔友聊天”“ 用知网查学习资料”),将 “ 多媒体资源”“ 生活资源” 与 “ 文本主题” 结合。
资源关联提问:教师提问:“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How is your internet use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the cases in the video?” 学生同 桌互答,随后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
引 入 文 本: 教 师 总 结:“The video and your cases show how theinternet changes our lives. Today we’ll read a passage to learn more about itschanges and challenges.”
评价任务:
采用 “ 观察评价法 ”,教师记录学生对 “ 资源关联提问 ” 的回应情况,评价学生 “ 生活资源与视频资源” 的关联能力(如是否能说出 “ 我的在线学习和视频中的在线协作类似”)。
发放 “ 资源整合任务单 ”,让学生快速记录 “ 视频中印象最深的 1个案例”,为后续环节做准备,评价资源捕捉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 “ 短视频 + 生活案例 ” 融合多元资源,激活学生已知,降低文本阅读门槛;嵌入简单评价任务,及时了解学生资源整合的初始能力,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环节二:文本解读 (思:深化思维,由浅入深)
本环节分为 “ 略读 — 精读 — 评读” 三步,逐步深化思维,每个步骤均配套评价任务:
1. 略读:找主旨,理框架
教学活动:学生用 2 分钟快速阅读文本,完成两个任务:
① 找出文本主旨句; ② 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总 — 分 — 总)。评价任务:
① 采用 “ 作品评价法”,收集学生的思维导图,用 “ 结构清晰度”“ 主旨准确性” 两个指标评价(优秀:结构完整,主旨正确;良好:结构完整,主旨略有偏差;待改进:结构混乱)。
② 邀请 2 名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当场点评,明确文本结构(总:Para.1;分:Para.2-4 “ 积极影响 ”,Para.5 “ 挑战与建议 ”;总:Para.6 “ 理性使用”)。
2. 精读:析细节,填信息
教学活动:学生用 5 分钟精读 Para.2-5,完成 “ 互联网影响与挑战”表格(如下),同桌互查答案;教师随后展示标准答案,补充文本细节(如“Para.3 中 ‘online communities’ 指 ‘ 通过社交软件形成的兴趣群体 ’”)。

评价任务:
① 采用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 结合的方式,同桌根据 “ 表格填写准确率”( 290% 为优秀)互评,教师随机抽查 10 份表格,评价学生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与 “ 文本案例 — 生活案例” 的关联能力。
② 针对 “ 生活 / 视频案例” 补充栏,评价学生资源整合的及时性(是否能结合环节一的视频与生活案例)。
3. 评读:理逻辑,深分析
教学活动:学生小组讨论(3 分钟):“How does the writer makehis argument convincing?”(作者如何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引导学生发现 “ 举例论证”(如 Para.2 用 “ 秒读全球新闻” 举例)、“ 辩证论述”(既说好处也说挑战)两种方法;随后教师以 “While the internet bringsconvenience, it also brings risks.” 为例,分析 “while” 的对比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议论性文本的逻辑。
评价任务:
① 采用 “ 小组发言评价法”,教师用 “ 思维层次评价表” 记录各小组的发言:是否能找出 “ 举例论证”“ 辩证论述”;是否能结合具体句子说明;是否有小组提出其他论证方法(如 “引用数据”,若有则为创新点)。
② 对每个小组的发言给予星级评价(5 星:全面且有创新;4 星:全面无创新;3 星:片面),激励学生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 “ 略读 — 精读 — 评读”,引导学生从 “ 理解文本”到 “ 分析逻辑”,逐步深化思维;每个步骤的评价任务,既检验学习效果,也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提供依据(如发现学生 “ 辩证论述” 理解不足,可增加例句分析)。
环节三:深度讨论 (创:创新实践,内化迁移)
教学活动:
阶梯式问题链设计:教师围绕 “ 互联网利弊” 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从 “ 文本” 走向 “ 现实”:
① 基础层(文本关联):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of the interne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文本中互联网的利弊是什么?)
② 进阶层(生活关联):Combine your life experience, what other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can you think of?(结合生活,你还能想到哪些利弊?)
③ 高阶层(批判思考):As high school students, how can we deal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n campus life?(作为高中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应对互联网的弊端?)
小组讨论与展示: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链讨论 8 分钟,要求: ① 每个问题至少有 2 个具体案例支撑; ② 记录讨论要点; ③ 推选1 名代表展示。随后邀请 3-4 个小组展示,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关键建议(如 “ 应对信息过载:制定每日信息筛选计划 ”“ 保护隐私:不随意在校园 APP 中填写个人。
四、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实践效果
本教学模式在高一年级 2 个平行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各 45 人)进行为期1学期的实践,以“单元测试成绩”“阅读素养问卷”“学生访谈”为检测工具,结果如下:
1. 语言能力提升:实验班单元测试的“ 阅读部分” 平均分(32.5 分/40 分)高于对照班(28.3 分),尤其在 “ 复杂句理解 ”“ 信息整合 ” 题型上,正确率差异显著(实验班 82% vs 对照班 65% ),说明“ 融合资源”与“ 分层任务”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阅读技巧;
2. 思维品质改善:阅读素养问卷显示,实验班 88% 的学生能 “ 分析文本逻辑关系 ”, 75% 的学生能 “ 提出批判性观点 ”,分别高于对照班的 62% 与 45% ,表明“ 阶梯式思维任务”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3. 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访谈中, 72% 的实验班学生表示 “ 喜欢参与创新项目 ”,认为 “ 阅读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应用到生活中 ”,而对照班仅 40% 的学生有类似感受,说明 “ 创新实践 ”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优势总结:“ 融• 思• 创” 模式通过“ 资源融合” 丰富了阅读语境,解决了 “ 文本单一 ” 问题;“ 思维阶梯 ” 搭建了认知支架,突破了 “ 思维浅层化 ” 困境;“ 创新实践 ” 实现了知识迁移,落实了 “ 核心素养 ”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 ” 则通过 “ 全环节评价 ”,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 素养目标落地明确:通过“ 文本解读 — 思维讨论 — 写作输出 ”的流程,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四个核心素养融入各教学环节,避免“ 素养目标虚化”。
2.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设计 “ 分层任务 ” 与 “ 合作活动 ”,让学生在 “ 做中学 ”,如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分享生活实例,体现 “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
3. 文本与生活关联紧密:从“ 热身导入” 的生活提问,到“ 应用输出 ” 的个人写作,再到 “ 拓展作业 ” 的采访任务,始终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提升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不足与改进:
1. 资源融合的“ 适度性” 需把控:部分学生反映“ 音视频资源过多,分散了阅读注意力 ”,后续需根据文本难度与学生水平,精选 1-2 种核心资源,避免“ 资源过载”;
2. 评价标准的 “ 细化度 ” 需提升:小组互评时,部分学生因 “ 标准不清晰” 难以给出有效反馈,后续需设计“ 评价量表”(如“ 论据充分性”分为“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三级,每级有具体描述),降低评价难度;
3. 差异化教学的 “ 针对性 ” 需加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创新项目”完成难度较大,后续需设计“分层任务”(如任务A分为“基础版”:用 5 句话描述产品;“ 提升版 ”:用 10 句话描述产品并说明优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结论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融•思•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读前融资源、读中深思维、读后促创新” 的三阶路径,实现了“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任务 ” 的深度融合。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阅读成绩,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与学习能力,符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 “ 资源融合的适度性 ”“ 评价标准的细化度 ”与“差异化教学的针对性”,让“融•思•创”模式更具可复制性与推广性,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