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

作者

多布杰次仁

西藏日喀则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西藏日喀则市 857000

引言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更对全国生态系统稳定具有战略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成为西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水土保持项目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有效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本研究对推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一、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基础

(一)目标的一致性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根本目标上高度一致。水土保持旨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与乡村振兴中 " 生态宜居 " 的要求不谋而合。生态建设项目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奠定环境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绿色发展,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实施平台和政策支持。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西藏特殊的高原生态背景下,这种目标一致性尤为突出,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和全面进步。目标的一致性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根本前提。

(二)资源的互补性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在资源要素上具有互补优势。生态建设项目拥有专业技术力量和专项资金支持,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资源,为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拓展创造了条件。西藏农牧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和传统生态智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独特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可以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培育、环境改善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资源的互补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整合机制。

二、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一)生态产业培育

生态产业培育是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将水土保持工程与特色农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生态农田和优质牧场,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生态旅游,以水土保持示范区为基础,打造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林下经济,在生态修复区合理发展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开发清洁能源,利用水土保持形成的有利条件,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农牧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生态产业培育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确保产业活动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二)人居环境改善

水土保持项目与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统筹解决水土流失和生活环境问题。生态修复工程注重景观塑造,营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生态环境。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资源。村容村貌整治融入生态理念,保留乡土特色,避免大拆大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生态护坡、透水铺装等,既防治水土流失,又改善居住环境。通过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协同推进,可以创造生态良好、生活便利、景观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增强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三、促进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首要环节。编制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规划衔接,确保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在目标、空间和实施时序上协调一致。突出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和乡村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融合策略。强化规划实施,建立评估调整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通过规划引领,可以统筹各方资源,明确工作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规划编制过程应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反映农牧民需求,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融合模式

模式创新是提升融合效果的关键举措。探索 " 生态修复 + 产业发展 " 模式,将水土保持工程与特色产业培育有机结合。推广 "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群众参与 " 的实施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试点 " 碳汇交易 + 生态补偿 " 机制,拓展生态价值实现渠道。创新" 互联网 + 生态农业 " 业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生态文化 + 乡村旅游 " 产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模式创新要立足西藏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注重示范引领,逐步推广完善。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融合模式,可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政策保障

有力的政策支持是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形成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开发绿色信贷产品,解决融资难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融合发展质量。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政策制定要注重针对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形成配套完善、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结束语

西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是践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的生动实践。本文构建的融合框架和实施路径,为西藏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表明,通过生态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措并举,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二者的融合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西藏应立足区域特色,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高原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必将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之路,为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助力西藏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黄在智, 孙侃, 周晶, 周海燕.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 [J]. 公路 , 2021, 66 (06): 371-374.

[2] 王思源 , 赵敏敏 , 闫晶 , 马鑫 , 刁玉杰 , 付雷 , 罗倩 .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J]. 现代地质 , 2021,35 (01): 234-243.

[3] 易云飞 . 履行水土保持职责 西藏努力当好雪域高原生态卫士 [N]. 中国水利报 , 2017-12-01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