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研究

作者

吕晓希

西安沣东实验小学 陕西西安 710086

引言:随着2022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被进一步强化。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系统的思维工具,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实施策略值得深入研究。思维导图能够将文本信息图像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提升阅读理解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重要价值

(一)深化阅读理解,培养系统思维

思维导图将整本书文本内容以放射状图形呈现,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文本间的逻辑关联。放射状结构引导儿童理解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与故事架构,自然形成对文本的深层把握 [1] 。学生借助导图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意蕴,提炼主题思想,实现从表层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转变。导图的分支结构与整本书的章节脉络相呼应,促使零散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学习效能

思维导图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视觉元素,将文字转变为生动图像,满足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激发阅读兴趣。图像化表达打破了文本的线性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建立起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思维导图符合大脑记忆规律,通过图文结合方式,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记忆效率显著提升,阅读理解速度加快。导图作为阅读成果的外显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阅读动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策略

(一)前置引导:绘制预读导图,激活阅读期待

在学生开始阅读《水浒传》前,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已有经验与背景知识,绘制初步的预读思维导图。学生借助书名、目录、插图等元素,构建对《水浒传》的初步认知框架。预读导图可包含“宋江”“梁山好汉”“忠义”“反抗”等关键词,形成放射状结构。通过预读导图,小学生对《水浒传》的人物群像、时代背景产生浓厚兴趣,心中涌现诸多阅读问题。例如,学生在绘制《水浒传》预读导图时,将“梁山好汉”作为中心,延伸出“武艺高强”“替天行道”“兄弟情义”等分支,激发了探索古典名著的强烈欲望。预读导图犹如阅读航标,为整本书阅读奠定期待视野,激活学生阅读动机,引导孩子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世界。预读思维导图将零散预设整合为系统结构,点燃阅读热情,让学生对《水浒传》充满期待,主动走进梁山英雄的世界。

(二)过程展示:构建阅读地图,可视化阅读历程

阅读《水浒传》时,学生可随着阅读进程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将阅读转化为可视化历程。学生每读完一个回目,便在导图上增添新枝节,记录重要情节、人物特点或精彩语句。比如读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鲁达”分支上添加“路见不平”“豪爽义气”

等关键词;读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在“林冲”分支上增添“忍辱负重”“被陷害”等标识。阅读地图记录了小学生与《水浒传》文本对话的轨迹,反映个体阅读体验。某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水浒传》分为“英雄登场”“聚义梁山”“征讨方腊”三大板块,每读完相关章节便用不同颜色标注,形成层次分明的阅读地图。

(三)情节梳理:编织故事网络,厘清文本脉络

面对《水浒传》繁复的人物关系与错综的情节发展,思维导图成为小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的有力工具 [2]。学生可将 108 位梁山好汉按照上山顺序、武艺特点或社会关系进行分类,构建人物关系网。如将“三打祝家庄”情节制作成思维导图,中心为“祝家庄之战”,分支包括“战前准备”“首战失利”“二打祝家庄”“大获全胜”等环节,每个分支再细化具体情节与人物表现。如,某学生将宋江的成长历程绘制成情节导图,从“及时雨”到“忠义堂主”再到“招安后”,清晰展现主角性格发展轨迹。思维导图打破了《水浒传》线性叙事模式,将关键情节节点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把握故事发展脉络。通过梳理《水浒传》情节网络,学生对梁山好汉上山原因、梁山兴衰历程形成整体认知,理解作品结构布局,从宏观角度把握古典小说艺术特色,提升对长篇叙事文学的理解能力。

(四)主题提炼:汇聚核心要义,深化思想内涵

读《水浒传》后,可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繁杂情节中提炼核心主题,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可从“忠义精神”“反抗精神”“英雄气概”“悲剧命运”等维度构建主题导图。例如,围绕“英雄气概”创建导图,分支包括“武松醉打蒋门神”“李逵怒劈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经典场景,从中提炼梁山好汉的勇猛形象与侠义精神。例如,学生制作《水浒传》主题导图,将“命运悲剧”作为中心,延伸出“时代局限”“英雄末路”“理想幻灭”等分支,表达对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主题提炼导图要求学生跳出具体情节,上升至思想层面,培养文本解读能力。通过导图构建,《水浒传》从故事集合转化为思想载体,学生领悟到古典名著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社会批判。

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整体阅读框架,理清文本逻辑关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思维导图在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中的差异化应用,促进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雅梅 .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156-157+172.

[2] 池碧珠 .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新读写 ,2024,(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