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培育研究

作者

张芳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一、引言

《中国婚姻家庭报告 2023 版》显示,自 2013 年起,我国结婚率呈现逐年下滑态势。至 2022 年,结婚率已降至 4.8‰ ,结婚登记对数仅为 683 万对。2023 年,这一数字回升至 768 万对,相较于 2022 年增加了 104.5 万对,然而即便如此,依旧处于过去 23 年中的第三低位。据民政部官网披露的数据,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610.6 万对,较 2023 年下降约 20.5% 。

当下,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规模的迅速缩减,已然成为中国社会亟待应对的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板块着重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也曾论及青年婚恋教育,明确指出“应将婚恋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着力强化青年在情感生活中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引导青年培育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由此可见,以正确思想价值为导向,强化对青年学生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的培育,助力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三观”,已然成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一环。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婚育观意义深远。一方面,这契合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能为其成长成才筑牢根基;另一方面,这种观念的树立对于构建美好生活图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稳定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教育维度审视,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它更是满足国家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助力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践行与落地生根。

为深入了解现状,笔者聚焦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开展了专项调研工作。其间,共计发放《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问卷》210 份,经严谨筛选与整理,成功收回有效问卷 201 份。在样本结构方面,涵盖男生 88 名、女生103 名,受访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于 18-20 岁区间。

1.对大学生恋爱思想的调查

针对问题“大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高达 65% 的受访者选择了“顺其自然”这一选项;而面对“你觉得爱情在你的生活中重要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仅有 24% 的人认为爱情“非常重要”, 39% 的人觉得“较重要”,总体来看,认为爱情重要程度能达到 50% 以上。在“您在选择谈恋爱的对象时,更看重哪些方面”的调研里,位列前三的考量因素分别是“灵魂契合”“性格阅历”以及“身材容貌”,相较之下,“门当户对”这一因素受重视程度较低,仅占 37% 。另外,当被问及“当恋爱双方产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做”,多达 77% 的大学生选择了“斟酌考虑,理性分析”,展现出较为成熟的应对态度。问题“你最欣赏的爱情模式是”,选择“平淡但长相厮守”的占 48% 的,是占比最高的,但也说明选择传统婚姻模式的人占比不到一半。

2.对大学生恋爱消费观的调查

对于“你所能接受恋爱时的支付方式是”这一问题,选择“没什么讲究,谁有钱谁花”的人数最多,占比达 41% 。而针对“你觉得恋爱中 AA制消费怎么样”,受访者的态度较为分散:认为“有利于维持感情”的占22% ;觉得“没多大影响”的占 20% ;另有 28% 的人选择“经济独立,谁也不欠谁”。可以看出,这几个选项的选择人数相差不大,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恋爱消费观念上较为开放,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展现出多元且包容的态度。

3.针对大学生爱情与婚姻的调查

“你觉得恋爱与婚姻有什么关系”一题, 54% 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48% 的人认为结婚时一定要求爱情。针对“你认为大学生恋爱后应该保持多久才能谈婚论嫁?”一题,从调研数据来看,在恋爱时长预期方面,选择恋爱两年以上再考虑进一步发展的占比颇高,这充分彰显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感情与婚姻时持有极为理智的态度,他们倾向于花费充足的时间深入了解彼此,待感情基础稳固之后,才谨慎地迈向婚姻殿堂。“你认为最合适结婚的年龄”一题,在对理想结婚年龄的认知上,高达 84% 的大学生期望能在 20 岁至 30 岁之间完成婚姻大事。这一显著的数据有力地表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还是更愿意在 30 岁之前开启人生新的婚姻篇章,他们对于人生规划有着清晰的阶段性考量,既兼顾了个人成长发展,又顺应了社会普遍的婚姻节奏。

4.针对大学生家庭和生育观的调查

在关于“你对家庭分工的看法”的调研中,高达 65% 的同学明确表示认同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而秉持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同学仅占 14% ,这一鲜明对比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协同的家庭关系理念。

聚焦生育意愿,从“结婚后你打算生几个小孩”的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欲望整体偏低。其中,倾向于生育一个孩子的占比 43% ,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的占 27% ,令人瞩目的是,有 26% 的同学选择成为丁克一族,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在生育抉择上愈发慎重、多元。

“如何看待离婚”, 75% 的同学选择了“如果不合适早点离婚”。这彰显出他们在婚姻观念上注重个体感受、追求婚姻质量,不再将婚姻视为一成不变的束缚,而是以一种更为洒脱、理性的态度去对待。

5.针对如何培养婚恋观的途径调查

当被问及“下列哪个因素对你的婚恋观影响最大(多选)”时,名列前茅的三大关键因素依次为“个人的恋爱经历”“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进一步探究“你认为大学生认识爱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多选)”,数据显示 38% 的受访者将其归结于“同龄伙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群体互动中的思想碰撞为他们打开了认知爱情的一扇窗; 21% 的人则倚重“自身体验”,亲身经历成为洞悉爱情真谛的重要路径;另有 20% 的参与者觉得“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形成了一些看法”,岁月沉淀下的感悟也是认识爱情的力量源泉。而在“你认为大学是否应该开设和爱情相关的课程”这一问题上,高达 73% 的大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充分表明他们渴望在校园时光里,借助专业课程的引导,更为系统、深入地探索爱情的奥秘,为未来的婚恋生活筑牢根基。

在针对传统婚育观认同情况的调研中,当被问及“对以下传统婚育观你认可的是:(多选)”,位列前三的选项备受瞩目。其中,“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包含责任和义务”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深刻反映出当代人对婚姻内涵深度与广度的重视,明白婚姻绝非仅仅两人之事,而是牵连两个家庭,承载诸多责任与担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经典誓言同样深入人心,它承载着人们对长久、稳定婚姻关系的美好向往,期盼能与爱人携手走过一生;“生死不渝,忠贞不二”也在前列,彰显出在情感多元化的当下,人们依然珍视婚姻中的忠诚品质,视其为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

聚焦于“您认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婚姻观,主要措施是:(多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呈现出多元需求态势。“国家政策意识层面科学引导”“高校的课程培养”“法律法规的完善”“家庭的影响”“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这五大选项的支持率均超过 50% 。这意味着,在助力大学生塑造正确婚姻观的征程中,各方力量都被寄予厚望。国家政策层面的科学指引能够宏观把控方向,为大学生营造适宜的婚育大环境;高校开设专门课程培养,能给予他们系统知识,助力其理性认知;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为婚姻行为框定边界,保障合法权益;家庭作为成长摇篮,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润物无声;而大众传媒凭借广泛传播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观念。各方协同发力,方能为大学生正确婚姻观的树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亚茹.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培育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9.

[2]王晓梅.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文化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