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通病防治的标准化流程研究

作者

郭欣欣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通病问题长期存在且难以根治,如混凝土结构裂缝、墙面渗水、楼地面空鼓、门窗密封不严等。这些质量通病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和使用功能,还可能削弱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增加后期维修成本。目前,虽然针对质量通病防治有一些措施和方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导致防治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开展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标准化流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2.1 常见质量通病类型

在建筑工程中,质量通病涵盖多个方面。在结构工程方面,混凝土结构裂缝较为常见,包括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等;钢筋混凝土构件还可能出现露筋、蜂窝麻面等问题。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墙面抹灰层空鼓、开裂,地面起砂、空鼓,门窗安装不牢固、密封不严等问题频发。在防水工程领域,屋面渗漏、卫生间漏水是困扰业主的主要问题。此外,水电安装工程中也存在管道堵塞、电线敷设不规范等质量通病。

2.2 质量通病产生原因

质量通病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人员因素来看,部分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质量意识淡薄,施工操作不规范。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均匀、时间不足等操作不当会导致蜂窝麻面等问题。材料因素方面,一些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如使用不合格的水泥、防水材料,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同时,材料的储存和使用不当,如水泥受潮结块、防水材料暴露在阳光下老化等,也会降低材料性能。

施工工艺和管理方面,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和不严格的施工管理是质量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施工顺序安排不合理,容易引发交叉作业干扰,影响施工质量。在质量管理上,质量检验制度不健全,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验收把关不严,使得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整改。此外,建设单位不合理的工期要求、过低的成本控制,也迫使施工单位为赶工期、降成本而忽视质量,增加了质量通病出现的概率。

三、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化流程构建

3.1 质量通病识别与分析

在项目前期,组建由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参与的质量通病识别小组,依据以往工程经验、相关规范标准以及行业质量通病案例库,对本项目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进行全面识别。运用因果分析图、鱼刺图等工具,深入分析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明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同时,结合项目特点和施工条件,对质量通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3.2 防治方案制定与审核

针对识别出的质量通病及关键影响因素,制定详细的防治方案。防治方案应包括具体的技术措施、施工工艺要求、质量控制标准以及资源配置计划等。例如,对于混凝土裂缝防治,可制定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养护、控制浇筑温度等技术措施,并明确各环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防治方案制定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审核通过后,将防治方案作为施工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3.3 施工过程质量管控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防治方案执行,加强质量过程管控。施工单位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熟悉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和施工工艺要求。建立质量自检、互检和专检制度,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监理单位要加强旁站监理和巡视检查,重点监督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跟踪整改情况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同时,利用 BIM 技术、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实现质量问题的提前预警和精准管控。

3.4 质量验收与持续改进

工程完工后,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和防治方案要求,组织质量验收工作。验收过程中,不仅要检查工程实体质量,还要对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建立质量通病防治效果反馈机制,收集施工、监理、使用单位等各方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化流程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不足,不断优化和完善防治流程,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提高质量通病防治水平。

四、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化流程实施保障

4.1 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质量通病防治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建设单位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施工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管控小组,负责防治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现场质量控制。监理单位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同时,定期组织各方召开质量专题会议,及时解决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2 制度保障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质量通病防治专项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管理流程、考核办法等内容。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因管理不善、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质量通病出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同时,将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对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各方参与质量通病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技术与培训保障

加强质量通病防治技术研究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例如,采用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减少混凝土裂缝,使用新型防水材料提高防水性能。定期组织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质量通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培训内容应包括防治方案解读、施工工艺操作、质量验收标准等方面,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质量通病防治技术和方法。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广元市黑石坡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百草园建设项目(二期建筑及景观绿化工程)千金坊施工区域,总建筑面积 11891.54 平方米,包含 1-3#楼,均为多层公共建筑。在以往类似项目中,墙面渗水、楼地面空鼓等质量通病较为突出。

5.2 标准化流程应用与效果

在该项目中,严格按照构建的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化流程实施。在质量通病识别阶段,通过分析确定墙面渗水主要与基层处理不当、防水材料质量差以及施工工艺不规范有关;楼地面空鼓则与地面基层清理不净、砂浆配合比不合理等因素相关。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方案,如加强墙面基层处理、选用优质防水材料、严格控制楼地面砂浆配合比等。

六、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标准化流程研究,为解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问题提供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涵盖质量通病识别、防治方案制定、施工过程管控以及质量验收与持续改进的标准化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技术与培训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质量通病防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标准化流程已取得良好效果,证明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标准化流程,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12):113-115.

[2]王芳.住宅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探讨[J].居舍,2023(0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