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微课堂融入技工院校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韩林辉 薛文超
焦作技师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引言
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模糊、行为习惯欠佳、社会责任感较弱及自我认同感偏低的“三差一低”特征,传统德育模式常因形式僵化、内容空泛而陷入实效性困境。面对数字化转型与职教改革的双重背景,德育微课堂以其“短时、聚焦、灵活、浸润”的特点,成为破解班级德育难题的创新路径。本文结合焦作市优秀班集体建设、职教德育名师工作室等实践案例,探索德育微课堂与班级管理的深度融合机制,为构建“德技并修”的技工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一、德育微课堂的概念界定与价值优势
德育微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碎片化时间(通常为 10-15 分钟),围绕特定德育主题开展的情境化、互动式微型教育活动。针对单一德育问题(如职业诚信、团队协作)精准设计,避免泛泛而谈;可通过晨会、课间、线上平台随时实施,突破传统班会时空限制;强调学生主导策划与体验,推动被动接受向主动内化转变。相较于传统班会,其融入班级管理的独特价值在于:破解德育时效滞后难题:班主任可针对突发问题(如网络成瘾、人际冲突)即时开展教育,如某校在发现学生沉迷手游后,48 小时内组织“网络是工具还是玩具”微辩论赛,显著提升行为矫正效率;激活学生主体性:通过“班干部轮值制”“项目分工制”推动学生自治,焦作某校实施“线上班长日轮值”,35 名学生通力协作保障云端班级有序运转;实现德育生活化渗透:将德育目标融入晨会练字、实训室整理等日常场景,如某班每日 15 分钟书法早自习,既提升专注力又隐性完成考勤与修身教育。
二、技工院校德育微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设计:紧扣职业素养,扎根班级实际
德育微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问题的深度契合。实践中需把握两大方向:
职业精神培育,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微课题”,如建筑工程造价班以“物料保管员职责履行度”为任务,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岗位操作,通过责任缺失案例(如工具乱放导致施工延误)引发职业道德反思;融入工匠精神要素,通过微视频展示校友技能冠军成长轨迹,强化“技能成才”的认同感。
行为问题即时干预,针对违纪高发问题开发主题模块:如针对卫生习惯差的班级,播放“宿舍垃圾滞留 24 小时”实拍视频,揭示细菌传播路径,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室不治何以治工程”;利用多媒体增强冲击力:在感恩教育中插入邹越《让生命充满爱》演讲片段,情感共鸣促使 80% 学生现场落泪并主动联系父母。
(二)组织形式:多元主体协同,技术赋能管理
班级自治与技术平台的结合是提升微课堂效能的关键:
轮值管理机制:推行“微课堂项目经理制”,由学生轮流担任策划,某技师学院实行“每周 5 人演讲”制度,按学号轮流主持微课堂,显著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与自信心;云端协作平台:利用腾讯会议、学习通等工具构建“德育微社区”,南京金陵高职校通过云端家长会、每日学习通报实现家校深度联动,疫情期间家长参与率达 92% ;游戏化激励:建立五育积分银行,将微课堂表现(如辩论获胜、实践报告)转化为智育/德育积分,与评优奖学金挂钩,某理工技校借此使学生活动参与率提升 40% 。
(三)五育融合:以微课堂为载体实现综合育人
微课堂可作为五育融合的枢纽,促进素质培育结构化:
德育与劳育结合:在班级设立“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等微岗位,通过责任承包制培养敬业精神;美育与体育渗透:利用晨会开展“工匠作品鉴赏”微活动,解析工业设计美学;组织课间体能挑战赛,对接未来职业体力需求;智育与德育互促:学习小组竞赛中植入诚信规则教育,如某班在工程算量竞赛设置“错误自查加分项”,强化诚实守信的职场价值观。
三、实践挑战与优化策略
(一)现存困境
师资能力断层,老班主任易将微课堂简化为“训话课”,如某校班会沦为扣分通报会,引发学生抵触;新教师缺乏设计能力,过度依赖学生主持导致主题涣散。评价体系缺失,多数学校未建立微课堂质量标准,实施效果难以量化。资源供给不足,企业实践案例、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建设滞后。
(二)优化对策
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包含有家国情怀与行业使命,法治观念与合规意识,创新精神与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观等,激发学生认同感和责任心。
创造多元的包容教育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也要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使得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学校应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乐于分享。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让学生更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构建班主任能力提升体系,成立校级“微课工坊”,如某汽车工业学校开展班主任训练营,通过“心肺复苏教学”“反校园欺凌模拟”等实战培训提升青年教师微课设计力;开发《技工院校德育微课指导手册》,提供标准化模板与典型案例。创新三维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效果+发展性”指标,实施教师、学生、企业三方评分;依托大数据平台追踪行为转化率,如宿舍违纪率、技能竞赛参与度等关联分析。打造校企德育共同体,邀请劳模工匠开展“10 分钟微访谈”;共建“德育云平台”,整合企业违规案例视频库,实现资源动态更新。
结束语
德育微课堂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柔性浸润模式,为技工院校班级管理注入了新动能。其成功实践印证:有效的德育无需宏大叙事,而在于将职业精神具象化、日常化、行动化。未来探索中,需进一步强化“三融合”机制——微课堂与专业课程的深度互嵌、与企业文化的动态对接、与五育评价的结构化整合,方能使德育从“精美盆景”成长为“参天森林”,真正锻造出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如山东省优秀班级的核心理念所示:“匠心筑梦需以德为基,栋梁之才必以德为先”——这既是德育微课堂的价值原点,亦是其发展的永恒坐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2021.
[3]王振洪.职业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