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入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美术教育的新模式探究

作者

黄梦雪 吴彬轩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正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美术作为一门注重创新和表达的学科,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美术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有效融入教学过程,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以手绘、实体材料为主要创作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对美术人才在技术应用、跨界融合等方面的要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引入,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工具和形式,还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深入探究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字媒体技术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创作工具,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领域。通过数字绘画软件(如 Photoshop、Painter)、三维建模软件(如 3ds Max、Maya)、动画制作软件(如 Flash、After Effects)等,学生可以接触到数字插画、三维动画、虚拟现实艺术等新兴的美术创作形式,拓宽了艺术视野。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课堂等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直播演示数字绘画的技巧,学生可以在线上实时提问、互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美术馆,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丰富了教学体验。据统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班级,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提升 30% 以上,课后自主学习时长增加 2-3 小时 / 周。

(二)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多采用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分析其创作思路、技术运用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数字媒体艺术项目,如动画短片制作、游戏美术设计等,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数字媒体技术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通过数字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对于数字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系统会推送基础线条练习、色彩搭配教程等资源;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会推送复杂场景绘制、风格化创作等进阶任务。

(三)拓展创作思路与表达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使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表达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在传统美术创作中,受材料、工具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创意难以实现。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打破这些限制,让艺术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艺术家可以构建出复杂的虚拟场景和角色,实现传统雕塑难以完成的形态;通过互动媒体技术,艺术家可以创作具有交互性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体验中,增强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如将音乐、视频、动画等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中,形成全新的艺术形态。近年来,融合多种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展深受观众喜爱,参展作品的互动参与率高达 85% 以上。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字素养不足

师资队伍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美术教师的数字素养难以满足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传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缺乏将数字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

一些教师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只是辅助工具,忽视了其对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性。此外,高校在师资培训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数字媒体技术培训体系,导致教师的数字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资源整合不够

数字媒体技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包括数字教材、教学案例、数字艺术作品库、在线课程等。但目前,许多高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存在分散、重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一方面,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数字教学资源大多是简单的数字复制,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数字媒体技术融入美术教学的需求。此外,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合作不够紧密,难以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案例,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许多高校的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部分高校虽然配备了一些数字媒体设备和软件,但由于设备数量不足、更新换代缓慢,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应用;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新模式构建

(一)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新模式,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在保留传统美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数字媒体相关课程,如数字绘画、三维建模、动画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艺术等,形成涵盖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将数字媒体技术有机融入传统美术课程中。例如,在绘画课程中,引入数字绘画软件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传统绘画和数字绘画两种创作方式;在设计课程中,结合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在数字雕塑课程中,增加 3D 扫描与打印技术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掌握从虚拟建模到实体呈现的完整流程。

(二)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建设是构建新模式的关键。高校应加大对美术教师数字媒体技术的培训力度,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媒体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参与数字媒体艺术项目的创作和研发,积累实践经验,将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中。同时,引进具有丰富数字媒体技术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某高校与知名数字艺术公司合作,每年选派 5-8 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创作,教师返校后将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

(三)搭建实践平台

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大对数字媒体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建设数字媒体实验室、工作室等,配备先进的数字媒体设备和软件,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开展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某高校的数字媒体实验室配备了 3D 打印机、动作捕捉设备、虚拟现实头盔等先进设备,实验室每周开放时间达 80 小时,平均每学期接待学生实践超过 5000 人次。

(四)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还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践成果、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和行业专家的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例如,在数字动画课程评价中,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包括每周的动画片段练习、小组讨论表现等;终结性评价占比 40% ,由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从创意、技术、表现力等维度进行综合打分。

四、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新模式实践案例

(一)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适应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保留传统美术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的基础上,增设了数字绘画、三维建模与动画、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影视制作等课程。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 60% ,其中包括为期 4 周的企业实训。同时,与多家数字媒体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项目合作机会。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该专业学生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 95% 以上,其中 80% 进入知名数字媒体企业工作,毕业生平均起薪较改革前提高 20% 。

(二)某高校虚拟美术馆教学实践

某高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虚拟美术馆,将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三维虚拟展厅。虚拟美术馆包含文艺复兴、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多个主题展区,收录了 500 余件经典艺术作品的高清数字模型,每件作品都附有详细的创作背景、艺术家介绍和技法解析。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虚拟美术馆,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与虚拟作品进行互动,如 360度旋转查看作品、放大细节观察笔触、模拟临摹作品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美术馆开展鉴赏课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风格、技法和内涵。例如,在印象派作品鉴赏课上,教师通过虚拟美术馆的时间轴功能,动态展示莫奈《睡莲》系列作品的创作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家风格的变化。虚拟美术馆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用虚拟美术馆教学的班级,学生艺术鉴赏作业的优秀率从 35% 提升至 62% ,学生对艺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虚拟美术馆进行创作实践,在虚拟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某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创业项目,搭建了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平台设有创意孵化区、技术研发区、展示交流区等功能区域,配备了专业的数字创作设备和软件,并聘请了 10 余名企业专家和校内导师组成指导团队。学生可以组建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开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如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动画短片制作、数字广告设计等。

学校每年举办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创业大赛,评选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孵化支持。近三年,该校学生团队共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85 项,其中 15 项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6 项成功注册公司实现商业化运营。例如,某学生团队开发的 “非遗数字活化” 项目,将传统剪纸艺术与 AR 技术结合,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剪纸作品即可观看动态的民间故事动画,该项目获得了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与当地文旅部门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五、结论与展望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融入数字媒体技术构建高校美术教育新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美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教师、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不断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将更加注重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元宇宙、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如虚拟数字人教师、AI 辅助创意设计等教学形态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数字媒体艺术论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 黄鸣奋。数字艺术与技术美学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