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控制要点分析

作者

孙友剑

贵州正誉安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作为现代工程管理体系之核心组成部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发展历程与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紧密相连。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张,工程结构的复杂性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质量检测模式在标准适配性、技术覆盖度及监管效能等方面逐渐暴露出系统性的局限性。据相关统计分析显示,近五年来国内建筑质量事故中,由于检测环节的疏漏所引发的次生问题占比超过60% ,这凸显了现有检测体系在风险预控方面的结构性缺陷。

本研究的背景构建基于行业发展的双重驱动力:一方面,新型建筑工业化对构件精度与施工误差控制提出了毫米级的严格要求,这迫使检测技术向高精度、非接触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智能建造技术的普及使得质量信息维度从单一的物理指标扩展至全生命周期数据流,传统抽样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全过程质量追溯的需求。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特征的质量检测理论框架。通过系统整合材料性能验证、工艺过程监控与隐蔽工程验收这三大核心维度,本研究旨在解决传统检测模式中存在的技术协同不足与过程控制盲区。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建立多源异构检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范式,开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质量信息集成平台,以及探索智能传感技术与传统检测手段的融合路径。

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框架

2.1 质量检测的核心概念与内涵界定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证的过程,核心是建立涵盖材料、工艺、结构的质量验证体系。技术上,检测遵循性能验证、过程监控、结果评估的逻辑闭环,标准化测试方法对材料性能、工艺合规性、隐蔽工程可靠性进行评价。管理上,检测体系应具备质量信息追溯、风险预警、决策支持功能,形成质量控制链。

内涵界定需建立多维度协同验证机制。材料性能维度,重点验证混凝土抗压强度、钢材屈服强度等关键参数与设计指标的符合性,关注材料耐久性等长期性能指标。

2.2 现代检测技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检测技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发挥着技术赋能与决策支撑的双重作用,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检测精度提升、过程可视化及风险预判能力的系统性突破。随着智能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算法的快速发展,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质量评估模式正逐步向数据驱动型检测转型,形成了覆盖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质量监控体系。

在材料性能验证领域,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超声波探伤的融合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对隐蔽缺陷识别率低的难题。通过热传导特征的定量分析,可非破坏性检测混凝土内部孔洞分布,配合超声脉冲反射波形解析,实现材料强度与缺陷深度的同步评估。

施工过程监控方面,基于物联网的应力 - 应变实时监测系统革新了工艺参数控制方式。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可连续采集支护结构变形数据,结合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安全预警,将传统的人工巡检周期从8 小时缩短至实时监测。

智能诊断系统的引入推动质量管理向预测性维护发展。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历史检测数据集的深度学习,建立结构性能退化预测模型。

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控制的关键环节分析

3.1 建筑材料进场检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材料进场检测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首要屏障,其执行效能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该环节的质量控制需建立标准化的验收程序和完善的监管机制,重点围绕材料性能验证、质量文件核查及不合格品处理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管控。

验收程序的规范化是确保检测有效性的基础。检测主体需严格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包含材料分类验收、见证取样、实验室检测的三阶段验证流程。针对钢材、水泥等结构性材料,必须执行全数批次检测,重点核查材料质保书与铭牌信息的对应关系;装饰装修材料则采取抽样检测与型式检验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材料性能满足设计耐久性要求。

质量文件的完整性核查构成材料合规性验证的关键。检测人员需系统审查材料出厂合格证、第三方检测报告及进口材料的商检证明,重点核对检测机构的资质印章、检测参数与现行国家标准的符合性。

检测技术的科学选型直接影响材料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在常规力学性能检测基础上,应结合材料特性引入专项检测手段:钢筋原材除拉伸试验外,需进行冷弯性能与重量偏差检测;防水卷材须增加热老化处理后性能验证;节能建材则需开展导热系数与燃烧性能测试。

3.2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动态监控体系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动态监控体系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感知网络,实现质量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异常预警。该体系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集成智能传感设备、BIM 平台与移动终端,形成覆盖施工全工序的数字化监控闭环。核心架构包含数据感知层、传输层、分析层与决策层,通过建立工艺参数与质量指标的动态映射关系,有效解决传统检测模式存在的时空滞后问题。

在技术实施路径上,重点部署三类监控节点:工艺参数监测点通过嵌入式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振捣频率、模板位移量等关键施工参数;结构响应监测点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持续获取构件应力应变数据;环境监测点则动态记录温湿度、风速等外部条件变化。

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践已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通过典型工程案例验证表明,基于BIM 技术的质量信息集成平台使检测数据追溯效率提升约 60% ,红外热成像与超声波融合检测技术将缺陷识别精度提高至毫米级。多专业协同检测模式在大型综合体项目中成功应用,实现结构安全、功能完备、节能环保等指标的同步验证。但检测资源配置不均衡、智能算法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

未来技术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智能传感网络的深度部署推动检测模式向预测性维护转型,通过嵌入式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技术的结合,实现结构性能退化的早期预警;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突破传统检测的认知边界,基于机器学习的质量风险评估模型可自动生成优化方案;区块链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构建起不可篡改的质量追溯链,检测报告存证时间从传统72 小时压缩至实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任明随 .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控制要点分析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年第 4 期 165-165, 共 1 页

[2] 赵焱 . 建筑工程检测要点及检测质量控制探讨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 年第 1 期 005-008, 共 4 页

[3] 王钦 .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误差分析与控制措施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 年第 1 期 025-028, 共 4页

[4] 魏钦霞 . 主体结构检测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J].《中国厨卫》,2025 年第 2 期 285-287, 共 3 页

[5] 王树会.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砖瓦》,2025 年第 2 期 119-121, 共 3 页

孙友剑

学历:本科土木工程

中级(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