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寻“ 爱心小院” 里的养老“ 辛” 模式

作者

王龙

辛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0523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尊老爱老不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之举,更是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河北省辛集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文明实践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路径,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抓手,统筹调度各类“ 助老” 资源,通过打造具有辛集特色的“ 爱心小院” ,涵育崇尚节俭、邻里和谐、孝老爱亲的文明乡风,持续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一、基本情况

河北省辛集市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5.53万人,其中农村地区9.87万人,占半数以上,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023 年,多措并举推进农村老年食堂建设,截至当年底,共建成运营103 家,覆盖全市108个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辛集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在百家老年食堂的基础上,配备相关便民服务、文体活动设施,将其打造成“ 爱心小院” ,在保证农村老年人饮食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目前,“ 爱心小院”已实现 15 个乡镇全覆盖,并重点打造“ 爱心小院” 样板 3 个,2024 年 11月,辛集市“ 爱心小院” 文明实践工作模式纳入省委宣传部改革试点。

二、主要做法

(一)方寸之地解民生:从“养老餐桌”到“精神家园”

辛集市印发《关于推进“ 爱心小院” 项目试点建设的方案》,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文体局等18 家单位组成的活动小组,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开展调研,选取有院落及活动室基础的农村老年食堂进行改造提升,配备多功能活动室、书屋、洗衣房、文体娱乐设施,组建村“ 两委” 成员 1 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2 名、村民志愿者 3 名的服务队伍,广泛吸收文化文艺、教育服务、科普服务等领域的社会志愿者、热心人士,全面开展“ 助医、助洁、助行、助学、助乐” 等老年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将“ 爱心小院” 建成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

(二)文明新风润乡土:移风易俗的“辛集实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辛集市结合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在“ 爱心小院” 举办非遗剪纸、书画交流、象棋比赛、金婚庆典等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移风易俗、道德风尚培育等主题,常态化举办文艺演出、公益讲座、主题展览等活动,切实改变农村老年人“ 蹲街头、靠墙头、晒日头” 的单调生活,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定期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医等人员,就近举办餐桌宣讲会,用“ 身边事儿” 情景式宣传讲解村规民约、理论政策,帮助老人解决遇到的急事、难事、烦心事。

(三)共建共享育新机: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

“ 爱心小院” 统一实施组织管理,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 爱心小院” 的建设中,确保“ 爱心小院” 既“ 服务好” 又“ 有人管” 。按照打造样板和全面铺开逐步推进的原则,在群众需求大,老年人群体多的村重点打造了 3 个“ 爱心小院” 样板,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将“ 爱心小院” 建设中的好经验进行推广,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让更多的村庄参与到“ 爱心小院” 建设中来,共同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吸纳“ 爱心小院” 中热心公益的老人加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他们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调解邻里纠纷,为乡村治理赋予长效新动能。

三、成效启示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 爱心小院” 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服务从单一生活照料向身心关怀延伸,管理模式从政府包办向多元共治转型,社会效应从个体受益向社会辐射,不仅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今年以来,“ 爱心小院” 依托幸福天天来敲门、健康辛集行、文明实践民“ 辛” 行等品牌文明实践项目,共举办“ 咱村那些事儿” 、“ 文明乡风大家谈” 、“ 文明实践我行动” 等活动 1680 场,发放乡风文明倡议书 8000 余份,解决群众生活难题 182 件,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全方位展示“ 爱心小院” 文明实践项目的经验做法。

启示 1:精准对接个性需求,构建“ 老有所依” 保障体系。要坚持为民服务目标,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文明实践工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辛集市“ 爱心小院” 细分老年群体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为健康老人设立文化活动空间,如棋牌室、书画室、阅读室等;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义诊、洗衣等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关爱、心理咨询等服务。通过满足不足群体需求,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启示 2:盘活文化资源路径,打造“ 老有所乐” 精神家园。要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着眼点,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寓文明实践工作于群众性活动之中。在“ 爱心小院” 中经常性组织开展广场舞表演、体育比赛、文艺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使活动过程成为思想教育过程,引导农村老年人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树立健康向上、和谐互助的生活理念,为文明乡风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启示 3:激活银发群体潜能,搭建“ 老有所为” 实践平台。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爱心小院” 中的老人们积极参与“ 最美家庭” 、“ 好婆婆” 先进典型等评选活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 银发力量” 的助力下,“ 爱心小院” 已逐渐发展成为老年人理想的生活乐园和推动乡村治理的文明窗口。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 爱心小院” 的推动下,农村群众移风易俗、除旧树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逐渐发生改变,孝亲敬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