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 视域下语文教育与班主任育人方略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张海平 安培艳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 037600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都是浓缩的生活镜像,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则是鲜活的教育现场,二者的割裂会造成育人资源的闲置与教育力量的分散。随着 “ 五育并举” 理念的深入推进,单一学科或单一管理层面的育人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当《窦娥冤》的悲剧力量仅停留在文学鉴赏层面,当《乡土中国》的社会洞察局限于文本分析,教育便失去了连接经典与生活的桥梁。
一、 以多元文本活动为轴,统五育要素于班级综合实践
多元文本活动为 “ 五育并举” 搭建了动态融合的立体框架。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承载着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其多元属性决定了育人功能的丰富性。班主任设计活动时,需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构建 “ 文本解读 — 多维实践 — 素养融合” 的递进式路径。这种融合强调各育要素的内在关联:德育的价值判断为活动锚定方向,智育的思维方法提供认知工具,体育的体能训练支撑实践强度,美育的审美感知提升活动品质,劳育的动手操作强化体验深度。通过多元文本活动的串联,各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目标,而是相互交织的成长养分,在班级实践中形成共生共荣的育人合力,最终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的螺旋式上升【1】。
以《窦娥冤》为核心的 “ 戏曲文化传承” 活动可细化为三阶实践。初阶开展 “ 文本深读工作坊” ,分组批注窦娥 “ 三桩誓愿” 的语言张力,撰写《悲剧力量的语言密码》分析报告,同步组织 “ 正义观辩论赛” ,结合 “ 官吏昏聩” 情节探讨当代法治精神。中阶进入 “ 戏曲体验营” ,邀请戏曲老师指导 “ 滚绣球” 唱段的身段训练,每日晨练半小时台步功,美术课上用矿物颜料仿制窦娥脸谱,研究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关联。高阶落实 “ 舞台剧创排” ,学生分工缝制素色戏服、制作 “ 血染白练” 特效道具,最终展演时融入原创念白,将窦娥的抗争精神与班级 “ 诚信考场” 建设相呼应。全程通过 “ 成长档案袋” 记录各育参与轨迹,实现文本价值向人格成长的深度转化。
二、 靠生活情境重构为引,融五育目标于班级成长生态
生活情境重构为 “ 五育并举” 提供了扎根现实的生长空间。语文文本中的生活智慧并非悬浮的文字符号,而是与学生成长紧密相连的精神资源。班主任通过搭建 “ 文本意涵 — 生活场景 — 成长需求” 的转化桥梁,能让五育目标融入班级日常肌理。这种融合遵循 “ 浸润式育人” 逻辑:德育借由真实人际互动自然流淌,智育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动态生成,体育依托团队活动渗透意志培养,美育通过环境改造实现审美启蒙,劳育在实践服务中完成价值塑造。各育要素如同班级生态中的阳光、雨露与土壤,相互滋养、协同作用,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域中,于不经意间完成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素养跃迁【2】。
“ 班级乡土文化节” 可拓展为四阶段沉浸式体验。启动阶段开展 “ 文本与生活对接会”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里 “ 礼俗社会” 特征,梳理班级中 “ 生日互助” “ 值日轮岗” 等类似传统习俗的现象。实践阶段细分任务:调查组用《差序格局》的分析框架,绘制 “ 家乡人际关系网络图”并撰写观察报告;运动组改编 “ 田间运动会” 规则,增设 “ 挑担过障碍”等融合力量与技巧的项目,赛前进行三周体能集训;美育组不仅举办摄影展,还收集家乡老物件布置 “ 时光角落” ,用《乡土本色》的语言风格撰写展品解说词;种植组建立 “ 小菜园日志” ,记录作物生长与小组分工,收获时用劳动成果制作 “ 乡土美食分享会” 。闭幕时发布《班级乡土文化白皮书》,汇总各环节成果,使五育痕迹成为班级成长档案的鲜活注脚。
三、 结语
从《窦娥冤》的戏曲实践到《乡土中国》的乡土文化节,本文所呈现的融合策略证明:语文教育与班主任育人的结合点,恰是 “ 五育并举” 落地的生长点。多元文本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实践设计,让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生活情境重构则将文本智慧注入班级日常,使 “ 五育”目标摆脱抽象概念的束缚。这种融合不是教育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本与生活的互释、学科与管理的互补,构建起 “ 文以载道 — 境以化人— 育以成人” 的完整链条。
参考文献:
[1]潘畅.“ 新高考” 作文“ 五育” 并举的命意导向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启示[D].黄冈师范学院,2023.DOI:10.27816/d.cnki.ghgsf.2023.000043.
[2]何玮玮. 高中语文单元中人文主题与五育融合教学活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2):157-160.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3 年度课题《山西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个案研究》子课题《“ 五育并举” 视域下中学学科教育与班主任育人方略融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 GH-230119-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