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方法及建议

作者

沈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  上海市徐汇区 200030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的鉴定是还原交通事故的真相、明确责任追究的一个关键,因此通过路面上的刹车印,车身之间碰撞的痕迹,以及散落物的各种分布等痕迹,均是对事故过程的客观性记录。而且,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逐渐增长,复杂的事故也开始频发,因此以往传统的经验型分析现如今已经很难满足司法对于案件科学性、精准性的新要求。因此本文将会通过梳理事故痕迹鉴定的方法,展开分析对于痕迹与事故过程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优化要求和建议,为提升鉴定科学性、推动责任认定精准化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方法

首先可以使用现场痕迹的勘查技术。因为现场勘查是痕迹准确鉴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固定、提取事故现场的初始痕迹,以此来更好的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灵活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对发生事故的现场进行全景的扫描与建模,精准的记录路面的急刹车痕迹、碰撞之后的散落物(如碎片和玻璃渣)、车辆的最终位置及人体倒地的位置等这些静态的痕迹空间的坐标,并且其可以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别。而且也可以采用高清的摄影拍摄事故痕迹的细节,如车辆的轮胎花纹在路面的细节印记、碰撞点的当下形态,需注意标注好比例尺的大小,以此来确保尺寸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对急刹车后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和走向进行长度和方位的测量,并充分结合此条道路路面的摩擦系数,并利用具体的公式进行计算车辆制动前的行驶速度,接着再详细的分析碰撞后车辆的具体滑移轨迹,通过碰撞过后散落物的分布范围展开推断发生事故时车辆碰撞的瞬间的冲击力方向以及车辆当时的运动状态。

其次,可以使用车辆痕迹检验技术。因为车辆是事故痕迹的一个主要的载体,所以其损伤的痕迹直接反映着事故发生时车辆碰撞过程中的具体受力情况。并且要定位好碰撞接触点,可以通过车身的具体凹陷程度、具体变形程度、油漆的脱落形态,进而判断两车(或者是车辆与物体之间)首次接触的具体位置,也可以分析痕迹力学的具体特征,即根据车身金属的塑性变形程度(如具体褶皱高度),以及充分结合材料力学的具体参数,计算发生事故时车辆碰撞的瞬间冲击力和瞬时速度(S 为变形面积,K 为车型系数)。除此之外,还要仔细的检查车辆的轮胎是否存在着爆胎或者磨损异常以及花纹匹配性(是否为事故前的原始轮胎),如果是爆胎,那么根据在爆胎痕迹中的撕裂方向可以进一步区分是碰撞前发生的爆胎还是碰撞后发生的具体损伤,接着再对车辆的灯光和制动系统的零部件的细节和痕迹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制动装置的磨损程度、灯光开关最后的位置,以此来判断事故前车辆是否处于符合交通规则的状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体及其他乘客的具体痕迹进行分析。结合所有人体损伤的形态(如外表的擦伤、深处的骨折)与车辆对应的部位的磨损痕迹(如安全带的勒痕程度),判断各个人体在发生事故中的具体姿态(如是否系安全带)并结合 DNA 技术,对人体与车辆的接触部(如人体的皮肤组织和毛发)进行确认和比对,最终确认接触关系。而且也要分析道路中的隔离栏、路灯杆等这些固定设施的具体碰撞程度和痕迹,它们的变形方向可以更方便的辅助相关人员判断车辆碰撞之前的具体行驶路线,与此同时路面所存在的油污和积水等环境因素也需要进行记录,以评估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

最后可以使用综合还原技术。通过多个维度的具体痕迹进行更深度的验证,构建出这起交通事故发生的完整顺序,再进行时序的分析,即以车辆刹车痕迹的起点、车辆的碰撞点、碰撞后散落物的具体分布为关键的观察节点,并结合车辆当时的行驶速度,计算出最终结果,还原“车辆行驶—开始制动—车辆碰撞—碰撞后滑移”的详细时间轴。

二、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要规范鉴定流程保证客观性

在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中,需要强化对现场的保护机制,并建议交管部门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快在第一时间封闭好事故的现场,以此来最大程度上避免无关人员经过而破坏重要的痕迹,并且对容易消失的痕迹(如血迹和水渍)要采用即时固化剂对其进行快速的固定。同时要明确好勘查人员的资质,要求其需要持有痕迹检验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进行主导此次的勘查,并且记录还需要双人复核之后再签字确认。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好痕迹链验证体系,在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现场的具体痕迹—车辆碰撞的痕迹—人体最终的痕迹”的完整证据链,以此来避免只用单一的痕迹进行推断。例如,如果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车辆刹车的痕迹显示这辆车制动较为及时,但车身的碰撞痕迹却表明此辆车的车速过快,则需要重新核查摩擦系数或制动系统这两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故障。此外也要注重提升各个技术的应用水平,如普及高级的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以此来替代传统的人工卷尺测量,从而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建立好痕迹数据库,来为鉴定的结果提供有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要加强对鉴定人员相关技术的培训,确保其可以熟练的操作这些高级的仿真软件,从而理解模拟结果所带来的局限性。对于复杂事故(如多个车辆的连环碰撞),可以邀请力学、材料学方面的专家参与到分析之中,从而提升对现场痕迹解读的科学性,最后应完善此行业的标准与监督机制方面针对痕迹的测量方法、速度计算模型、碰撞模拟参数等制定达到全国统一的严格标准,避免因地区差异而导致鉴定结论发生冲突,并重点核查对现场痕迹提取的规范性以及计算过程的逻辑性,对于有争议的鉴定结论,也要适时的引入第三方复核机制,以此来确保

司法的公正性。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的鉴定是一项融合了技术勘查、力学分析、逻辑推理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其核心主要还是在于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度还原和解读出各种痕迹背后的事故真相。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优化现场的勘查技术、强化多维度进行痕迹的验证、完善行业规范,以此来提升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痕迹鉴定将会向着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涛 , 秦伟超 , 邵智存 , 周伯贞 , 方志珍 .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方法及建议 [J]. 时代汽车 ,2021(08):193-194.

[2] 马里峥. 浅谈交通事故中人- 重型商用车接触痕迹鉴定的方法与实践[J].时代汽车 ,2025(10):183-185.

[3] 刘赐建 , 李顶慧 .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特征研究进展与建议 [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63(05):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