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责任意识培育的初中地理项目式教学探究
秦红英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中学校
引言:
新课标要求“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即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项目式教学(简称PBL),即以基于真实生活问题的学习项目,引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理念是在做中学。在应用项目式教学时,贴近真实生活选择项目内容,即可以为学生搭建参与真实生活的实践平台,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项目主题
项目式教学的持续周期比较长,常常涵盖两三个课时,而将这些课时连缀起来的即“主题”。基于责任意识的培育来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教师需要践行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逐步形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主动意识。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三大人种、三大宗教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区,而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则应为了解世界语言、宗教、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种,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对三大宗教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认识、了解都不够深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可以选择项目主题为“身边丰富的世界文化”。围绕该主题,教师就可以将地理知识的学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产生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动意识。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划分项目任务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面对责任意识培育要求的情况下,更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参与机会。因此,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其进行分层,从学生的学习差异出发为他们分配不同的项目任务,保证项目任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能够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支架。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包括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特点及分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影响。由此出发来组织项目式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度差异来设计项目任务。例如,设计任务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设计任务二“结合实际生活特点,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开发实践中,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一的难度较低,适合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任务二的难度则较高,适合对基础知识认识比较深刻、亟需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学生。
三、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入项目评价
新课标要求“以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就为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因此,在指向责任意识培育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还要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几个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引入项目评价,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予以考察,并找到下一步的培养方向。
在“保护极地环境”的探究与实践中,项目式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了解此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原始的自然环境,并能够理解保护极地环境的紧迫性与极地环境。结合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本次项目式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为结合实际案例资料了解极地环境问题,二为了解国际合作保护行动,三为从学生个体自我行动角度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有效措施。顺应此教学实施安排,引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评价,落实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教师可以引入三个评价任务,分别为案例分析实践、资料研读实践以及行动倡导实践。通过观察学生在上述评价任务中的参与表现以及最后完成的结果,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认识其责任意识的实际发展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下一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个性化学习建议。同时,引入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后的责任意识进行对比认识,思考个性化学习建议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再基于评定结果进行优化设计与处理。
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出于学科育人的现实需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将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此来引入、实施项目式教学,通过贴近生活的项目主题、体现差异的项目任务、指向素养的项目评价,提升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参与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 玉 玲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地 理 项 目 式 教 学 路 径 探 究 [J]. 考 试 周刊 ,2024,(33):138-141.
[2] 陈孝广 , 潘雯雯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我要去合肥园博园”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2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