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资产采购策略研究
倪梅芳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1109
引言:在经营管理中,资产采购是一项重要的投资决策活动,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传统的资产采购决策往往过分关注采购初始成本,忽视了资产在使用、维护和处置阶段产生的运维成本,导致公司在长期运营中面临较高的总体成本。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资产采购策略,强调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对于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界定
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资产从立项申请、采购实施、维修维保、周期计量、调剂 / 借用 / 租入 / 租出 / 启封 / 封存、直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成本总和。它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更新改造成本以及处置成本等多个组成部分。这种成本观念突破了传统仅关注采购价格的局限,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评估基础。
2、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意义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能够帮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资产投资的经济性,避免因片面追求低采购价格而忽视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成本预测和控制,公司可以在资产采购阶段就做出更优的决策,从而降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资产采购策略
1、采购前的全面评估
在资产采购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工作。因此,在技术评估环节,需要全面分析资产的技术性能指标,并且重点关注设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参考同类型或同一承制方设备的历史已发生的维修频率和维修费用,同时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更新需求进行预测。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深入研究设备的核心技术参数,然后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适用性评估,并且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趋势,以便预判设备的技术更新周期 [1]。除此之外,经济评估作为另一个关键环节,需要系统计算资产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项成本。首先要准确核算采购成本,包括设备本体价格和相关税费;其次要详细估算安装成本,包括场地准备、安装调试等设备合同之外另行配置的基建费用;接着要科学预测运营成本,包括能源消耗、人工成本等;然后还要合理评估维护成本,包括日常保养、定期维修等支出;最后要考虑设备报废时的处置成本。而在供应商评估方面,则需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包括质保周期、维修维保人工工时和配件费用等。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能力,包括研发团队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另外逐步积累供应商评价并形成供应商打分评价机制,详细评估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水平,包括服务网络覆盖、紧急保修响应时效性等;同时还要分析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潜力,包括发展战略、市场口碑等因素。通过这些全面细致的评估工作,最终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估报告,为后续的采购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采购策略的制定
基于前期全面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在优化采购方案方面,要充分权衡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公司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资产配置方案。通过详细分析评估报告中的各项数据,然后结合发展规划和资金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方案。与此同时,在选择供应商时,综合考虑供应商的整体实力,通过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服务水平、企业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选择最优质的合作伙伴 [2]。此外,在采购合同的制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细节的完善,要明确规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要求,然后详细约定维护保养的频次和范围,同时要具体列明售后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通过严谨的合同条款,切实保障采购双方的权益。另外,合同中还要包含价格调整机制、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采购策略执行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时动态监控设备研制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通过定期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调整采购策略,从而实现资产采购的预期目标。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实施要点
1、建立成本预测模型
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测模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系统收集和整理历史成本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设备采购价格、安装成本、维修维保等运维费用等历史记录。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成本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建立预测模型提供重要依据。其次,需要考虑多种外部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比如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未来的维护成本,而技术进步则可能带来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因此,在建立预测模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构建出准确的成本预测模型。最后,还需要建立模型优化机制,通过定期收集新的成本数据,不断更新和完善预测模型的参数。此外,还要注意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模型能够适应公司的实际需求。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定期验证和分析,及时发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最终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使成本预测模型能够更准确地估算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项成本,为公司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3]。
2、实施动态监控
首先,要构建完整的成本监控网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项成本支出的实时记录和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在日常运营中,通过流程管控实现及时记录设备的能耗数据、维修记录、备件更换等信息,并且将这些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其次,通过定期的成本评估工作,将设备原值、折旧、净值、实际发生的维修 / 维保成本与预测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产生偏差的原因。如果发现成本超出预期,就要及时分析具体原因,例如是否存在设备效率下降、维护不当等问题,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然后,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成本预警机制,设定合理的成本预警阈值。通过系统监测,当某项成本指标异常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管理人员注意。最后,在实施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类数据,为后续的成本分析和决策优化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持续的监控和改进,不断优化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4]。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资产采购策略,是实现科学决策、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应当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在资产采购决策中充分考虑长期成本因素,通过科学的采购策略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将在资产采购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桨 .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 A 公司采购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D]. 导师:庄亚明 . 东南大学 , 2022.
[2] 池朝辉 .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 HD 风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D]. 导师:史淑芹; 侯巧铭. 沈阳工业大学 , 2022.
[3] 谢俊凝. Z 烟草工业公司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D]. 导师:杨海燕 . 广西大学 , 2019.
[4] 韩录 . 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D]. 导师:牛占文 .天津大学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