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教育中的家长参与与合作
辛云
广州拾光儿童发展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特殊儿童成长和干预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对其身心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其参与程度往往直接决定干预效果。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虽然家长参与已被广泛重视,但在意识层面、能力基础及沟通机制方面仍面临不小挑战。因此,厘清家长在小学特殊教育中的角色并优化其参与路径,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家长在小学特殊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 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心理韧性
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常伴有认知、行为或情绪方面的挑战,稳定的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小学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积极陪伴不仅能减轻其焦虑,也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例如,日常中的肯定、鼓励与包容可有效引导孩子形成正向认知,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适应能力。
2. 推动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落地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个性化教学成为教育中的必要手段。家长对孩子性格、兴趣与能力的了解,可以为教师制订教学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来源。家校密切配合,能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依据家长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适配度。
3. 强化家校沟通协作机制
有效的家校沟通是实现教育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家长的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与行为表现,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在校动态。目前常用的沟通方式如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较为单一,应进一步拓展为多维沟通模式,提高互动效率与实效性,从而打造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
三、小学特殊教育中家长参与现状与困境
1. 家长教育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家长仍将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过度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作用。这种观念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导致教育链条中家庭环节的“失联”。如有些家长不了解特殊教育长期性特征,仅期望通过学校短期干预解决全部问题,忽略了日常家庭环境对儿童影响的深远性。
2. 家长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
特殊教育涉及康复、心理、语言训练等多个专业领域,大多数家长缺乏系统培训,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比如,部分儿童存在社交障碍或注意力缺陷,而家长因不具备相应干预技巧,难以有效配合教师进行训练。此外,教育方式不当也可能产生负向影响,阻碍孩子发展。
3. 家校合作方式单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家校合作仍以传统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一些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反馈滞后,难以满足特殊教育对信息共享的高频、高效需求。如家长会时间常与家长工作冲突,线上沟通工具未系统化应用,导致学校难以及时获得家庭教育信息,家校协同效果有限。
四、优化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策略
1. 强化家长教育意识建设
学校应通过系列宣传与培训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与教育责任意识。可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介绍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群、校园公众号,推送教育内容,加强家校间的信息共享。
2. 提供系统性的家长培训支持
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家长培训机制”,引入外部专家开展康复训练、行为引导、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课程。例如针对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等问题开展实用技能工作坊,使家长掌握可操作的干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 构建多元化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推动“线上 + 线下”沟通平台建设,拓展家长参与的形式与内容。如设置家校互动 APP、开设在线家长课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共享系统等方式,确保沟通的连续性和透明度。此外,可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长志愿服务等增强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结,营造共育共治的协同氛围。
五、结语
家长作为小学特殊教育中的关键合作者,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育干预的质量与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意识引导、能力提升与机制建设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优化家长参与不仅能强化家校联动,更能为特殊儿童提供更系统、温暖的成长支持。今后,学校应继续深化家校协同机制探索,推动特殊教育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鑫 .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C]// 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 .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 .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 2025: 264-265.
[2] 张珍珍. 普通小学特殊教育辅助人员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 2022.
[3] 邵莹莹 .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儿童幼小衔接的家庭支持体系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