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主题绘画铸牢初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
熊玲 指导老师:孙凤娟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浪潮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在相关政策及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面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下我国一项极为关键的教育任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等学校,各阶段教育机构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阵地。
本研究基于“五个认同”对浙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红色文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整理,研究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教学,根据教育教学实践,提炼出红色主题绘画铸牢初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红色主题绘画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红色主题绘画指的是用于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大活动与事件,主要以近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英雄伟人事迹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富强的艰辛历程,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凝聚民族情感的美术作品。红色主题绘画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追溯革命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探究不同时期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二是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革命故事,重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细分为四个阶段: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3. 改革开放后;4. 党的十八大以来。
整体分布情况
七年级下册呈现的课程有三部分,占整本课程的 28% 。这三门课程分别是红色记忆、鲁迅与美术、诗情画意。红色绘画相关内容页数为十页,占整本书的 21% 。其中红色记忆页数为四页在浙美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到五页,占整本书的 9% ;鲁迅与美术页数为四页于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到九页占整本书的 9%⨀ 。诗情画意页数为两页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二页到二十三页,占整本书的 3%. 。在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均未呈现。红色主题在九年级上册呈现的课程有一个部分,占整本课程的 10% 。课程的主题为烽火岁月中的版画页数为四页于九年级上册二十二页到二十五页,占整本书的 9%⨀ 。红色主题在整个初中美术课程中占 6% 。九年级下册未呈现红色主题课程。由以上数据可见,红色主题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占比较少。
类型分布情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整本书的类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其中造型表现在整初中教材课程中占 25% ;设计应用占 30% ;欣赏评数占 34% ;综合探索占 11%∘ 。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四项课程所属类型分别是 : 红色记忆、鲁迅与美术、诗情画意、烽火岁月中的版画。红色记忆属于欣赏评述类;鲁迅与美术属于综合探索类;诗情画意属于欣赏评述类。烽火岁月中的版画属于欣赏评述类。由以上数据统计可见,对于红色主题大多以欣赏评述为主,少量综合探索为辅。
二、红色主题绘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体系里处于核心地位,是极为关键的理论概念。追根溯源,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思想认知维度的集中呈现,深切反映出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的现实需要。从本质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人们思想意识层面的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各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合作、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互鉴中慢慢积累沉淀的成果,实现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深度融合,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人们深入认同“五个认同”理论,引导人们将国家利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置于心间,自觉主动的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凝聚力,积极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而“五个认同”则是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五个认同”理念主要体现在浙美版美术教材中的四节课程中,分别是、红色记忆、诗情画意、鲁迅与美术、烽火岁月中的版画:红色记忆这一课通过赏析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佳作,从直观视觉感受中触摸中国革命的厚重历史,初步认识这类美术作品独有的创作特质;诗情画意关于红色主题绘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利用这幅作品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鲁迅与美术这一课让学生了解鲁迅在美术方面的成就,新兴木刻的兴起对革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对革命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烽火岁月中的版画这一课通过学生欣赏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作品,了解这一时期版画作品的创作特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共产党的认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艺术审美品位。
三、红色主题绘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在当今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主题绘画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任务,更应肩负起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使命。在初中美术课程里融入红色主题绘画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于学生心中。因此以浙江美术教材出版社美术教材为例,挖掘教材中含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一)重温红色记忆,追溯历史发展
根据浙美版美术教材的课标要求《红色记忆》这一课程重点聚焦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旨在带领学生从视觉角度出发,直观地感知中国革命历程,初步熟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独特风格。在教学准备时应当充分挖掘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文,在教学中贯穿“五个认同”理念下,可从多个维度呈现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以《红色记忆》为例,在导入部分可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视频引入引发学生思考,用艺术的角度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欣赏《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等作品的同时坚定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强化学生对“命运与共”的认知。在课程活动设置中也可采取贯穿“五个认同”理念,让学生绘制关于红色主题的作品,绘制前明确要求,想表达怎样的红色精神。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自己表述作品创作理念,巩固对红色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建议阅读或欣赏有关红色革命的文章或绘画《红色中国》《红色美术作品集》等;也可利用科技赋能,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法再现革命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感共鸣,以画作为精神传承的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红色精神。
(二)铭记红色历史,以刀代笔勇担当
欣赏烽火岁月中的作品,了解这一时期版画作品的创作特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七节课程中这是教师教学时的课程目标,学习课程之前教师可先了解背景,运用学科融合,挖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是属于造型表现课程,根据浙美版美术教材的课标要求这一课程在注重精神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要兼并木刻技法的学习。通过教材中《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到前线》《去人桥》《破碉堡》《当敌人搜山时》《减租后》《卖血后》这些作品的赏析,感悟木刻作品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与爱国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艺术实践体会民族团结的力量,注重学生实践与教师的多元评价。以此课为例,老师可运用学生作品编辑整理一本共同体主题民族绘画册进行展览,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画展和校本教材。通过画展的展出直观的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的思想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让学校不同民族的学生从小在学校就亲身感受到民族团结、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实际生活。
(三)传承鲁迅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
鲁迅与美术这一课主要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进一步体会鲁迅的伟大。美术课程的教学时,要兼顾学科知识和拓展知识,要融化贯通学会跨学科融合教育,“鲁迅与兴新木刻”这一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高度的契合,运用跨学科融合教育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在设计“鲁迅与新兴木刻”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鲁迅的文学成就、社会理念和艺术创作整合起来,搭建起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涵盖多维度的教学架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展示鲁迅的绘画代表画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中观察鲁迅怎样借助文学与绘画来映射社会现实,进而巧妙衔接到鲁迅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大力推动这一重要内容。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解新兴木刻发展的过程以及新兴木刻中木刻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故事;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课程,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比如通过查询资料、观看人物自传、探寻有关于鲁迅的红色文化基地、我来讲故事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认识更加深刻。
(四)红色诗画铸魂育人,赓续红色血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让学生结合背景感受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的同构。将对家园的情感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山河即家国”的文化认同。“美术是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方式”诗情画意这一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入《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理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呈现的艺术美及形式美。引导学生提升作品解读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热情。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教师还可注重技法的教学;学生学习中国画、感受中国画在实践中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透过画作看背景,教师利用学科融合更能帮助学生感受《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不仅仅是祖国大好山川面貌的呈现,更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画面中所用红色更是对中国画的突破与创新,运用了红色更营造出一种热烈、喜庆、生机勃勃的氛围,象征着新中国如旭日东升,充满无限的希望与活力。多方面的赏析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画作,有助于绘画审美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学习这一课时开拓学生思维,学习李可染突破界限,以红色文化作为主题创新绘出不一样的中国画。
结语
本研究聚焦红色主题绘画融入初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浙美版美术教材为依托,深入探究二者融合的教育实践。红色主题绘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浙美版教材中虽红色主题占比有限,但每一处都蕴含深刻教育意义。从虎门销烟展现的全民抗争,到鲁迅推动美术与社会现实结合的担当,这些红色资源在教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杨薇 . 当代中国“红色”主题绘画收藏 [J]. 中国美术 ,2017,(03):145-153+144.
[3] 尚 辉 . 开 创 人 类 艺 术史 的 新 篇 章——《 红 色 美 术 经 典 》 总 论 [J]. 中 国 美,2011(05):117-121
[4] 常金玉 .“五个认同”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J]. 高教学刊 , 2021,7(16):124-127.
[5] 武金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中国民乐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4,(35):125-128.
[6] 李超 , 王培栋 . 李可染“红色山水”艺术风格分析——以《万山红遍》为例 [J]. 东方收藏 , 2021, (01): 67-72.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2024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红色主题绘画融入初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浙美版美术教材为例》,项目编号:202410665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