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蔡欢欢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第二小学 230000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及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阅读与写作往往被割裂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读写结合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逐渐受到重视,它强调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表达技巧,在写作中深化阅读理解、锻炼表达能力,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发展。
一、以读促写,激发创作灵感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后,可以巧妙地设计一项写作练习,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以及这些疑问是如何被提出、又是如何努力寻求答案并最终解决的。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意识到提问是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不懂就要问》一文的叙述方式,特别是文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孙中山先生勇于提问的品质,以及那些质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如何打动人心的。教师可以选取文中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思想情感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围绕“勇于提问”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创作一篇短文。鼓励学生借鉴课文中的叙述技巧和语言风格,尝试用生动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勇于提问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确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二、读写结合,深化情感体验
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采用情感共鸣的教学策略,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们带入那个寒冷而孤寂的冬夜,让他们仿佛亲眼目睹了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的凄凉场景。朗读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调的变化和情感的传递,力求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力量,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教师组织了一场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分组准备,有的扮演小女孩,有的则扮演路人或旁观者,通过对话和动作,再现了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在这个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对小女孩命运的看法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对小女孩遭遇的同情与怜悯,有的则会思考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冷漠,还有的则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是否珍惜了眼前的幸福。通过写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转化为文字,与他人分享。
三、仿写训练,提升写作技巧
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的情节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学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明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如何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着,教师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塑造,特别是老屋这一角色的刻画,探讨其形象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来的,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使角色鲜活、立体。
教师转而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那些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词句,感受其如何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塑造人物,还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四、主题阅读,拓宽写作视野
在教授《猎人海力布》这一富含民族文化魅力的课文时,教师巧妙地将其融入“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的广阔主题之中,引领学生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课堂上,教师不仅深入剖析了《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背后蕴含的道德寓意,还精心挑选了一系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故事如同五彩斑斓的丝线,串联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图景,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作热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撰写短文或报告的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民间故事或传统文化主题,结合个人阅读体验、生活经历以及所学知识,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或是对某个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或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五、对比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爱的多元表达。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项对比阅读活动,选取了《父爱如山》与《母爱如水》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阅读这两篇文章,注意分析文章中父母角色的塑造方式。在《父爱如山》中,父爱被描绘得深沉而内敛,如大山般稳重,默默支撑;而在《母爱如水》中,母爱则如涓涓细流,温柔细腻,滋养着孩子的心田。通过对比,学生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父母之爱在表达上的差异。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两篇文章中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剖析。学生们发现,尽管爱的本质相同,但父母在表达时却各有千秋,这既反映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差异,也体现了个人性格与经历的不同。
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比评论或读后感,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们在撰写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独到见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爱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来自父母的每一份爱。
结束语
读写结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策略,对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思维能力、深化情感体验及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同时,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剑 .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甘肃教育 ,2024(1):102-104.
[2] 王小兰 .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试题与研究 , 2023(13):105-107.
[3] 代娟娟 .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今天 ,2023(1):0004-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