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梁宝祥
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 272100
引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倡,用核心概念带动单元教学方案创建,通过系统化、整合性内容规划,促使学生完成由知识累积到综合素质提升的转变,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部分,其教学要冲破传统按课时分割的老一套模式,走向大单元教学模式,从而达到知识结构化、核心能力塑造的目的,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教材遵循“源于生活、融入社会”的编写观念,给予大单元教学许多现实操作根基,本文针对该教材所选案例,探究新课标背景之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如何具体开展。
一、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循序渐进性
本课程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内在规律,以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为例,教学流程从质量守恒定律基础理论入手,逐渐过渡到化学方程式配平与计算能力培养,最后通过“不同燃料热值差异”实验探究活动,形成系统定量分析思维框架。
(二)以核心素养为原则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大单元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更宏观和整体的教学设计站位上,系统归纳和分析教材内容,从而把握教材与单元的关系。单元与课时的结合促使教师不仅关注单一知识点的教学,还把目光聚焦在大任务的完成以及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由此可见,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可评价性原则
运用多维度评价工具来检测学习成果,依靠项目式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去完成“校园垃圾分类处理方案”的设计任务,从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思维水平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诸多层面展开全面的综合评定。
二、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主题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靶向定位
单元主题设计要符合化学课程标准,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联系学情特点和学习兴趣,形成“目标—内容—评价”一体化框架,拿鲁教版八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来说,可以重新整合成“空气组成与人类活动的关联”主题,通过层次递进的目标设置,促使学生从“知识积累”走向“价值建构”,知识目标关注空气的主要成分,比如氮气占 78% ,氧气占 21% ,稀有气体占 0.94% ,体积比例以及物理性质,凭借实验探究,利用带火星木条证明氧气有助燃作用,让学生构建起“空气结构”的概念模型,能力目标依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定量实验,指引学生记录红磷燃烧前后集气瓶内液面变化,剖析实验误差来源,从而加强他们的数据处理和误差修正技巧,素养目标从 PM2.5 超标,臭氧层空洞等现实环境问题入手,带领学生搜集本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探究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撰写《校园空气净化方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化学服务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此类主题设计应遵循“小切口、深探究”原则,防止目标过于宽泛而削弱化学学科特性
(二)知识网络逻辑框架的内容整合与重构
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冲破传统教材章节的既定框架,按照“基础概念—核心原理—拓展应用”这条逻辑线索,创建层级递进又系统化的知识架构,拿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碳及其化合物”这个单元来讲,基础部分着重于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微观结构模型,阐释“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再延伸到纳米碳管、石墨烯这些前沿材料领域,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核心环节集中于二氧化碳的制备及其性质探究,依靠“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这个实验,学会实验室气体生成装置的选择准则(固液常温型、向上排空气法),深入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变成碳酸时的变色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且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实验来剖析氧化还原反应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加深“物质转化伴随能量变化”的认识;拓展部分联系碳中和的概念,规划“模仿温室效应”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学生用透明玻璃箱、温度计以及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工具,对比封闭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温度差别,凭借化学方程式( C+02⟶CO2 )去解读化石燃料燃烧怎样影响全球气候,给出“植树造林”“碳捕捉技术”之类的可持续发展办法,在实际操作当中加深对化学和能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情境创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连接
情境教学属于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策略,凭借生活化、社会化、实验化的场景营造,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推进知识意义的建构,拿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单元来说,可以选“厨房油锅起火”这一典型生活情境,教师先放有关事故的视频,再让学生分析燃烧条件,比如油温达到着火点并且接触到空气,接着探究“盖锅盖隔绝氧气”“加蔬菜降温”这两种灭火方法的原理,然后延伸到“森林火灾隔离带灭火原理”的讨论;社会情境用“澳大利亚山火”案例,安排学生分组辩论“自然火与人为火的利弊”,一组从生态循环角度讲山火的好处,另一组从人身安全角度谈火灾的危害,双方观点碰撞,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情境围绕“燃烧条件探究”,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冷水中白磷不燃烧”“通氧后白磷燃烧”等现象,总结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足够热量”这三个要素,在“白磷复燃方法”的开放性任务里,有人提出“导管通氧”的新思路,科学探究素养进一步加强。
(四)评价迭代:以评促学的动态反馈机制
大单元教学评价要创建“过程性 + 表现性 + 总结性”的多元体系,促使“教- 学- 评”深度整合,拿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与金属矿物”单元来说,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与思维发展,在“铁制品锈蚀条件探究”实验里,要学生记录铁钉置于干燥、潮湿、浸水环境下的锈蚀速率,再比较分析水与氧气在锈蚀中的协同作用,老师按实验报告的完备程度和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分档打分;表现性评价看重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设计“金属材料选型”项目任务,指引学生给沿海建筑选材,从经济性、耐腐蚀性、美观度等角度提交方案,老师依照材料评判准则打分;总结性评价采取“单元测试 + 开放性试题”结合的方式,单元测试考查基础知识把握情况,开放性试题布置“分析古代青铜器保存现状”任务,学生需联系铜元素特性以及埋藏环境(干燥、缺氧)展开论述,老师按照答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分层反馈。此评价体系要重点体现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薄弱之处,促使他们达成“评判—思考—修正”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引,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整合,内容重组,情境创建,评价体系改良,达成了从知识传授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性改变,拿鲁教版五四学制教材来说,这种模式明显改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展望将来,教师要切实掌握大概念的内涵特点,完善单元设计架构,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范围,给培养革新型化学人才给予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任天竹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辽宁教育 ,2025,(05):82-84.
[2] 窦巧英 . 新课程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17):119-121.
[3] 陈发永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措施分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09):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