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惯养成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李丽萍
文水县马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山西省吕梁市 032100
数学是我们一生不断学习中的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然而,在我们日常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与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在这一时期尤为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习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习惯的养成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本文讨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系统的有效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学生习惯的培育和数学教学过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预习为基,探索先行
预习是学习新知识前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中的听课效率大幅增加。以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教学为例,学习乘法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教师需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述预习的步骤。首先,在预习时需要浏览教材中的内容,找出本章节学习的核心内容,如勾画出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这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为知识构建一个初步的框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根据教材中的示例,尝试自己写出几道乘法算式,并且思考乘法与之前所学的加法间的关系。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能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预习前为他们提供预习大纲,可以通过问题来进行引导,“如乘法是如何由加法演变而来的?”“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乘法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记录,让他们在课堂听讲时具有针对性的对内容进行重点关注[1]。这样的预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的参与讨论,更加认真的听讲重点内容,因为他们在课堂开始前,已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为更好提升学生自主预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预习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将预习的过程通过写作或绘画手抄报的方式进行展现,在学习小组内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预习过程,交流预习心得,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乐趣,逐渐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课堂专注,思维活跃
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积极性,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至关重要。以三年级数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专注的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为小组分配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模型的边长,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2]。在讲解周长的计算方式时,学生可以在组内相互讨论,自己尝试如何更加快捷的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可以积分榜的形式,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或者奖励,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在答案有偏差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引导他们整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其他人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他人发言时认真倾听,然后对他人的发言进行总结。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为了在课堂中活跃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且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逐渐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复习总结,融会贯通
习总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三年级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实践:探索年月日的秘密教学为例。
在这一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综合实践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平年和闰年有何区别等[3]。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些知识点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关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查漏补缺。如,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复习,通过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
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如,“学习年月日后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影响?”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对年月日的学习,为自己制定长期的学习目标。
在总复习的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准备文件夹,将自己复习过程中所整理出的材料,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心得进行整理,并在小组内相互分享,相互学习。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存在的漏洞和偏差。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让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玉强. 主体思想下小学数学习惯养成的教学分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4,(11):83-85.
[2]胡金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2024.
[3]林银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