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探析
李双章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400
前言:
当前教育政策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初中英语教学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特征,为劳动教育的融入提供天然载体。探索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能够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劳动认知与价值认同,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拓展与深化。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策略,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一、创设劳动主题语境,在语言学习中认知劳动
语言学习与情境建构紧密相关,主题语境创设为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赋予意义背景。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内容主题融入劳动元素,搭建起具有劳动特色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劳动内涵、劳动价值以及劳动精神的初步认识。情境认知理论表明,知识习得同情境体验无法分离,劳动主题语境的搭建可以给学生呈现形象化的劳动画面,推动语言输入和劳动观念实现内化。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在真实的或拟真的语境中完成语言任务,劳动主题可以作为任务背景,让学生在语言操练中接触劳动的概念、劳动的过程以及劳动的伦理,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劳动要素,整合多媒体以及实物资源,创设沉浸式的劳动语境,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形式与劳动意义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
拿“Growing by Changing”一课来说,老师针对“植物生长”这个主题,规划了一项名为“我是小园丁”的情景任务。学生先学跟植物生长周期有关的词汇比如 planting,watering, harvesting 等等,课堂活动里面,学生被分成小组去制作一本植物成长手册,用英语标注每一步生长期需要花什么力气,像写上“We are watering the plants daily.”教师还放了个园艺工人实际干活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深入探究植物成长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体会“劳动孕育生命”。学生还要模拟情境开展英语对话,比如“What are you doing for the plants?—I am removing weeds to help them grow better。”整个语言练习都是在具体的劳动内容中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对于植物自然生长的重要性。
二、编排实践型作业任务,在应用体验中尊重劳动
实践型作业任务的关键之处在于重视语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关注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情境之下,去完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就能推动他们的语言技能和学科思维得到综合的发展。把劳动体验融合到英语作业设计当中,可以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过程的体会,慢慢养成积极的劳动情感和态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是在个人与环境不断互动中被主动构建起来的,这个看法给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赋予了理论支撑[1]。实践型任务正好给学生搭建起与劳动交互的平台,让他们在语言应用的实际场合里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从而不知不觉地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教师应当努力设计具备明确劳动指向的项目式作业或者探究任务,类似社区服务记录,校园环境改良方案制订之类的,促使学生利用英语来规划,执行并思考劳动过程,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在亲身体验当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以“Exploring Amazing Places”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设计环保公园”这个实践型任务。学生先去本地公园调查环境状况,然后用英语写一份改善建议报告,内容可以包含组织垃圾清理活动、记录全过程等。任务结合劳动体验和语言应用,学生以小组形式真正做清洁劳动,用英语记下过程和感受,比如写“We picked up litter and sorted recyclables.It was hard work but made the park beautiful”。每个小组再制作英文海报,展示劳动成果和环保意义。 整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付出,体验到劳动对于公共环境的贡献,真正认可、尊重劳动。
三、讲述中外劳模故事,在文化对比中崇尚劳动
故事叙述是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案例来传达价值观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外劳动模范的真实事迹,凭借文化对比视角,可以辅助学生领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劳动精神内涵,进而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2]。跨文化交际理论表明,文化对比有益于学生形成多种视角,而且能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劳动模范故事里包含着敬业、奉献、创新之类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故事文本,音频,视频这些资源,引领学生去对比分析中外劳模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还要探究一下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普遍意义。在英语教学环节,通过主题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劳模精神的认识,从而唤起他们的劳动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Earth and Its Neighbors”一课为例,教师引入中外航天工程师的故事,例如中国航天团队与NASA 科学家的事迹。学生阅读英文简版故事,学习航天探索中的劳动付出,如“scientists conducted countless experiments”和“engineers solved technical problems”。课堂活动安排学生对比中外航天人的劳动精神,学生分组扮演劳模角色,用英语表演劳动场景,体验劳动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故事叙述与文化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劳动跨越国界的价值,形成对劳动精神的崇尚。
总结:
初中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拓展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主题语境创设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知劳动,实践型任务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尊重劳动,中外劳模故事引导学生在文化对比中崇尚劳动。三者结合,构建出多层次、跨文化的劳动教育融入路径。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融合活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价值取向,实现学科育人与劳动育人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5,(23):54-56.
[2]陆亚云.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5,(1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