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邱莹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花阳学校513100

引言: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要素有着直观、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其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本的情节张力以及人物的思想情感。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文字为依托去理解语文,而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是站在听觉上以及感受层面上去进行学习,从而打破了“文字表面理解”的局限性,达到了更为深层次的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音乐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并且可以引起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在教学时如果把音乐和语文结合起来,这样就会降低语文学习的枯燥程度。如,学生可以通过节奏游戏、戏剧编排、旋律创编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语文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实现了由“用文字描述”到“用音乐表现”的跨越,提高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及创造性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编排课本剧《西门豹治邺》的实践,以故事情节与音乐融合作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音乐元素激活语文课堂,实现“语言理解”与“艺术表达”的双向提升,为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参考。

2022 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音乐跨学科教学提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是承载情感与文化的重要学科,与音乐的“情感表达”“节奏韵律”等方面有着相互融合的契合点。文本《西门豹治邺》情节紧张起伏,角色形象鲜明立体,充满戏剧冲突与人文精神,为音乐与语文的融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如何找准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切入点,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以人物性格为融合切入点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的故事人物性格各异,是编写戏剧角色形象的精彩素材,故事一开始老百姓愚昧无知、胆小怕事,他们是既恐怖而又相信,在这一部分开场先以鼓点(缓慢且沉重)切入,搭配大镲的低频音效,营造邺城百姓生活压抑、故事背景严肃的基调。中间部分巫婆官绅不择手段合伙耍阴谋、干坏事,这时加入萧的低沉旋律,暗示当地“河伯娶妻”陋习带来的悲凉感;二胡以短而缓的音律辅助,进一步强化压抑氛围。为学生呈现该人物群偷鸡摸狗般的嘴脸。面对狡诈虚伪的巫婆、官绅,西门豹露出自己锋利的一面:镇定自若地反驳对方,所做的一切都是假装冤枉他们的最好方法。实践编配时可以用低沉有力的铜管乐器色彩来塑造“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的形象。厚重大气的音色给西门豹的形象增色不少。人物性格与不同乐器的融合,快速地将观众带入故事背景,暗示剧情将围绕“破除陋习”展开,带有沉重、紧张的铺垫感。

二、以人物对话为融合切入点

《西门豹治邺》剧情节奏是通过“调查民情、惩治巫婆官绅、兴修水利”展开,音乐节奏从舒缓走向急促、激昂。因此,在实践编排过程中,可借助人物对话来巧妙实现与音乐相融,将“调查民情”定格于人物之间的对话中,百姓的语言具有悲伤与无奈的语气,在这里使用二胡为主奏,演奏平缓、略带忧伤的旋律,对应百姓因“河伯娶妻”破财、失女的痛苦处境。当百姓诉说陋习危害如“没钱送女儿、田地荒芜”时,加入古筝的轻柔伴奏,用细碎的音符表现百姓的无助与怯懦。通过乐器旋律传递人物情绪,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百姓的苦难,为后续西门豹“治邺”的合理性做铺垫。

在 “惩治巫婆官绅”人物对话彰显了“平和——紧张——激烈”的交流过程。幕初先切入人声嘈杂的场景音乐,以此模拟巫婆、地方官催促“送亲”的喧闹场面,再叠加大河奔涌的声势,营造“祭祀”现场的混乱与紧张,暗示“河伯”的“威慑”是人为制造的。待戏剧进行到巫婆蛊惑百姓时,加入唢呐,其高亢、尖锐的旋律很好地表现出巫婆的嚣张与虚伪,突出其欺骗性;当巫婆被扔下去之后,是百姓平静而又期待等待结果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时音乐也能插上一根大提琴久久不停息的颤音代替那个无力反抗惨叫的声音,这能使恐惧一口气穿透人们的心灵最深处。当情感波折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需要为台词做掩饰的处理方式,如西门豹说“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儿,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当台词语气松弛之时小提琴呈弱力度演奏出旋律伴和,实则忧心忡忡的弦乐却借助半音滑音交代给观众这种情绪和弦外之音。当他观察新娘后说“不行,得换,让巫婆先禀报河神”,语气稍沉。这是西门豹察觉破绽、准备拆穿骗局时的人物对话,此时二胡旋律转为急促,搭配渐强的大河奔涌声,推动剧情进入冲突高潮,用声音强化戏剧冲突,区分“反派”(巫婆、官绅)与“正面角色”(西门豹)的立场,让剧情转折更有张力。待他训斥地方官“再敢装神弄鬼,定不饶你”,愤怒的台词配合铜管乐的上行音阶,音乐的昂扬感与台词的权威性共振,完成从隐忍到爆发的情绪闭环。叙事推进时,音乐需匹配台词的节奏韵律。开篇老大爷诉苦“都是河伯娶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缓慢沉重的台词搭配箫与埙的悠长旋律,钢琴低音区的散音模拟荒郊萧瑟,台词停顿与音乐呼吸同步。而在“兴修水利”部分,抓住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文本场景,先以古筝演奏明亮、轻快的旋律,表现百姓重获安宁的喜悦;再加入古琴的浑厚音色,象征西门豹治邺的智慧与沉稳,凸显人物的正面形象;结尾处用大镲的清脆音效配合钢琴的和弦收尾,既呼应开场(形成结构闭环),又以明亮的音色传递“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积极结局。这样的融合收束了剧情的情绪,使戏剧的情节从压抑转变为明快,升华了故事主题,让观众感受到“正义战胜愚昧”的力量。

三、以情感基调与音乐旋律共鸣为融合切入点

《西门豹治邺》一文寓意深刻,从情感基调上看,在实践编排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乐曲唱段和语调抑扬结合等形式,在内容表达中呈现出能引起共情的感觉,比如在阅读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轻吟入画地描绘出令人心酸的氛围,并能感受到人们对巫婆与官绅的强烈憎恶之感;接着讲述到了“西门豹拯救百姓,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这样一个场景之后,人们又会满怀激情地对西门豹这位为民做主的大臣充满敬仰之情。将情感融入情节发展,从情感和音乐两个层面引出情感和音乐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下文情节。选取下行的低沉音程让学生感知百姓心中的苦难;利用急促的切分节奏来反映人们对于反动恶势力的无比愤慨之情;以上行明亮的旋律来展现西门豹救民于水火的伟大举动及其高尚品质,还有运用上行音程感化人们内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在理解情感基调的同时还学会了感受文章整体的情感韵味,并用感情和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相融洽。

四、结论

《西门豹治邺》的课本剧编排实践告诉我们:学科融合不是人为附加,在融合教学中不能出现“为融合而融合”的现象。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达成学文目标后实施学科融合是最基本的前提,至于音乐的内容设置一定不能为了“为融合而融合”而脱离文本的目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也就是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一些音乐的方法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例如,语言要有声有色,文章可以配乐读,写景的文章要能画意歌情,语文活动课需要加入相关的音乐,补充语文素材的不足等,都需要融会贯通,并且做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两个学科的融合共存,只有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所取舍,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活动的设计上应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并且尽可能安排不同的任务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保证所有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协同,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融合教学中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艺术素养”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