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

萨仁格日乐 解轲雯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教育学院 010010

引言

(一)“双减”政策下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双减”政策。该政策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小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而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教学也需要“减负增效”,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问题、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增效”。

(二)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既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不仅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熟读古诗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会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但是目前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是停留在只了解古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应对考试这浅显的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会借助工具,不会引导学生,学生看到古诗词就“头大”、退缩,从来不积极主动学习古诗词,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何谈起。所以,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框架,以古诗词为媒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构建“学语言—悟文化—育思维—提审美”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核心概念界定

(一)古诗词

广义上古诗词泛指古代创作的诗歌和词,包括先秦诗歌、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狭义主要指唐诗和宋词,因为它们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最多的古诗词类型,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学习最多的古诗词形式。诗歌主要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句式整齐,押韵对仗等特点。题材涉及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送别思乡等。而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诗歌形式,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通常见到的词句式长短不一,有词牌名,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

第三学段指五、六年级,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古诗词为主题在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通过诵读、理解、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明确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现状,笔者对鄂尔多斯市薛家湾第七小学五、六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了四个方面:学生喜欢古诗词的情况、不喜欢古诗词的原因及学习难点、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笔者通过以上数据了解第三学段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为后续提出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学生喜欢古诗词情况

学生喜欢古诗词情况

图1 学生喜欢古诗词情况

从上图得知,学生对古诗词比较感兴趣的。有 30%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古诗词,只有极少数不喜欢或者非常不喜欢,说明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二)学生不喜欢古诗词的原因及学习难点

表 5 学生不喜欢古诗词的原因

表 6 古诗词学习中的困难部分

根据表 5、表 6 可得,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课堂过于枯燥无聊,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喜欢学古诗词的人认为学古诗最难的是背诵默写古诗,占50%,理解诗词大意和赏析古诗,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是绝大学生学习的难点,都占 40%。

(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图2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在前面的调查中很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课的原因是课堂过于枯燥无聊,那么学生究竟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呢?由上图数据得知,70%的学生更喜欢通过观看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学习古诗词,近半数的学生喜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多样的朗诵方式来学习古诗词,看来第三学段的学生更喜欢参与性强的、直观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主观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学生喜欢。但是抓住关键词、手法赏析古诗词和多首古诗对比阅读学生喜爱度不高,这也说明了古诗词学习有难度。

(四)教学评价方式

图 3 教学评价方式

从上图得知,日常的教学评价方式基本分为背诵默写古诗词、古诗词填空、朗读古诗词、赏析和解读古诗词、古诗词创作、讨论和分享古诗词、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几个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背诵默写古诗词和古诗词填空,高达 90%和 80%,有 70%的学生反馈教师也通过朗诵古诗来考察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有 50%的学生反馈教师通过深入赏析和解读古诗词来进行教学评价,考察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采用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的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但家长评价使用较少。

三、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观念束缚

应试教育把原本鲜活的诗词变成了死记硬背的任务。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上课时会更关注让学生背注释、记翻译、练填空,却很少带学生真正体会诗词里的情感和画面。比如一首诗原本可以让人联想到山水意境或诗人心情,但现在却把大多数时间花在教学生怎么拆分字词、怎么套用答题模板上。学生虽然能背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术语,但很少有机会安静地读一首诗,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和美感。长期下来,孩子容易觉得古诗枯燥,甚至形成“学诗就是为了考试”的惯性思维,这其实让传统文化失去了真正打动人的力量。

(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课堂之上,缺乏兴趣的学生往往注意力分散,参与度极低,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压抑,教师难以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无法顺利推进。古诗词教学常需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兴趣缺失的学生不愿主动思考探究,对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一知半解,难以把握诗词蕴含的深层内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知识巩固环节,因缺乏兴趣,学生课后不愿主动诵读、背诵古诗词,更不会主动拓展阅读相关诗词作品,知识难以内化,遗忘速度快。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对古诗词越发抵触,语文素养中的诗词积累、文学鉴赏等能力发展滞后,不仅阻碍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难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三)家庭有效协助不足

在学习氛围营造上,家长若不重视古诗词学习,家庭中缺少诗词相关的读物、活动,孩子就难以浸润在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里,难以自发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当孩子在学校学习古诗词遇到困难时,因家庭缺乏有效协助,无法在家中得到及时的答疑解惑与巩固练习,知识漏洞会逐渐积累,长此以往影响孩子对古诗词学习的信心。而且,家庭若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孩子在学习上会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同时,家庭在文化传承方面助力不足,无法为孩子补充诗词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就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价值,严重限制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落实素养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需紧密贴合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古诗词中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能够流畅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经典篇目,理解诗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五、六年级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等方法初步解读诗词。同时,也要适当组织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析诗词的结构,感受诗人谋篇布局的巧思,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常见写作手法。最重要的一点,要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与深厚文化,从而培育学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样化朗读,例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促使学生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育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问卷调查,学生更喜欢通过情境创设法来学习古诗词,教师充分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营造出生动的古诗词情境。比如在学习边塞诗时,展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图片,播放激昂的琵琶曲,仿佛让学生置身塞外,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意境,进而强化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问题导入法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围绕诗词的核心主旨、关键意象等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深入探究诗词内涵,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此外,积极开展课下拓展活动,举办诗词知识竞赛,广泛学习诗词知识;开展文化讲座,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

转变教学评价,综合实现素养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素养发展状况。在第三学段,应大力推动教学评价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终结性评价不能仅仅关注诗词背诵和字词解释,要更多地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过程性评价则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细致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时观点的创新性、表达的流畅性,以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同时,引入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创意表演、诗词创作等,通过多维度、多方面的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素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凤.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大学,2024.

[2]杨宇欣.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4.

[3]王崧舟.融入·融通·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建设,2023,(24):8-13.

1 邹瑗如.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3:58.[

作者简介]

萨仁格日乐(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小学教育研究。

解轲雯(2002-),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毕业于小学教育专业[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收稿日期]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