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挑战与对策
解陈蓓
昆山市石浦中学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领域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系统研究,旨在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改进的新思路,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变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基本模式与路径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将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形式与评价体系,构建互动性与系统性强的新型教学生态。融合发展可分为辅助层、整合层与创新层三个阶段:辅助层侧重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提升课堂直观性,技术服务于知识呈现;整合层则将技术嵌入教学流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如运用几何画板或交互白板组织探究活动;创新层则以技术重构教学模式,如智慧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大数据评价系统与虚拟现实探究等。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融合应从三方面推进:教学设计上,教师应结合数学知识本质与学生认知特征,科学选用技术工具,设计任务驱动活动;教学实施中,利用技术增强互动,构建协作、探究、自主相结合的课堂结构;学习方式上,依托线上平台、微课、智能作业系统等,拓展学习空间,推动学生中心的混合式、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实效。
二、当前融合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现实困境
尽管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其深度融合的推进与教学效能的提升。首先,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不匹配成为一大瓶颈。一方面,一些中老年教师对新兴技术掌握不熟练、操作不自信,在教学中倾向于“保守使用”甚至回避使用;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教师具备技术操作能力,也缺乏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效结合的课程整合能力,难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效。其次,技术资源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尽管各类智慧教育平台、教学软件不断涌现,但与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契合度不高、功能设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较为普遍,部分学校虽购置了先进设备,但缺乏与课程体系匹配的教学资源和配套培训,导致“好马配不上好鞍”。第三,教学环境支持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课堂网络不稳定、设备配置不足、技术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影响课堂使用体验,进而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部分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仍偏重结果评价,缺乏对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过程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机制,造成教师缺乏持续优化与反思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融合理念在教育管理层面尚未形成共识,政策激励与机制保障不足,教师普遍面临教学负担重、课时紧张等现实压力,对深度融合教学难以投入充足精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限制了其对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
三、实现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与关键策略
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理念转变与策略创新的双重驱动。理念上,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融合目标。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技术的可视化、交互性与智能反馈优势,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在策略上,首先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建立常态化、层次化的技术培训机制,通过“教学共同体”“线上教研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经验分享与协作成长,提升其融合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其次,要优化教学资源生态,推动教材资源与信息技术平台的深度整合,开发契合课程目标与学情特点的优质数字教材、学习资源与任务型学习包,提升资源使用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再次,学校应提供技术环境与管理制度的支持,包括稳定的网络环境、高效的技术服务团队、合理的课堂技术管理机制,为融合教学提供保障。同时,在课堂层面,应灵活运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技术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看”“做”“想”“评”中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在评价机制上,应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驱动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品质、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诊断反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并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融合背景下教学文化的重塑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更是教学文化和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首先,教师的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资源整合者”与“数据分析者”。在融合教学中,教师需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动态观察、精准干预、过程性评价,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学生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建构者、合作探究者与评价参与者,信息技术提供了学生更多表达、互动与反思的空间,促进其学习主动性的觉醒。教学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融合教学强调协同、互动与探究,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向“多向交流”,学习方式从“课本为主”转向“任务驱动、资源驱动”。这种文化重构要求教师树立开放、协作、反思的教育态度,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将技术视为重塑课堂边界与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工具。融合教学的推进还需要学校营造创新氛围,建立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使教师敢用、会用、善用信息技术,从而形成学校层面的融合教学共同体,推动教学理念、行为与结构的系统性更新。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关系到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本文从融合的模式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整合路径和实践优势,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师能力不足、资源适配性差、环境支持欠缺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角度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必须以学科育人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抓手,以教学重构为路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新生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加大优质融合资源供给与教师专业支持,探索融合教学的多样化模式与效果评估方法,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有机渗透与优化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结构性变革与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资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复习课中“一题一课”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及对策[D].西南大学,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675.
[2]尼玛次仁.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219.
[3]贺亭亭.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444.
[4]刘春杨.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思维培养途径探讨[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罗泾中学;,2024:249-252.DOI:10.26914/c.cnkihy.2024.05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