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智能技术分析

作者

仉立波

敖汉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300

引言:

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逻辑控制到计算机控制,再到如今的智能控制的演变,早期的自动化系统主要依赖预设的程序和固定的控制逻辑,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智能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系统,使其具备更强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例如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优化控制参数,物联网技术则实现了设备的互联互通,为远程监控和智能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1.采用PLC 编程控制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线自动化流程管理

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控制技术是实现工业生产线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核心技术,PLC 以其高可靠性、模块化结构和灵活的编程能力,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装配、食品加工等领域。利用梯形图、指令表或结构化文本等编程语言,PLC 能够精确控制生产线的启停、速度调节、故障诊断等环节,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在汽车焊接生产线中,PLC 可协调机械臂动作、焊接时间及传送带速度,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PLC 的实时监控功能可采集温度、压力等传感器数据,通过逻辑运算快速响应异常,减少停机时间。智能技术的引入使PLC 系统向自适应、预测性维护方向演进,借助嵌入模糊控制算法或神经网络模型,PLC 可自主学习设备运行规律,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以优化能耗。例如在包装生产线中,智能PLC 能根据物料重量自动校准机械臂力度,减少误差,结合边缘计算技术,PLC 可在本地完成数据预处理,降低云端依赖,保障实时性。

2.应用PID 调节算法,精确控制电机转速与位置精度

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PID 调节算法作为经典控制策略,通过比例(P)、积分(I)和微分(D)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电机转速与位置的高精度调控。比例环节快速响应偏差信号,积分环节消除静态误差,微分环节抑制超调,三者结合可适应复杂工况,例如在工业机械臂控制中,PID 算法通过实时调整PWM 占空比,将电机转速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位置定位精度达 。随着嵌入式处理器算力的提升,现代 PID 控制系统实现了毫秒级闭环响应。智能技术利用在线监测电流、温度等变量,构建多参数协同控制模型,例如在数控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前馈补偿与PID 复合控制策略,将跟踪误差降低至 5μm 以下[1]。神经网络算法还能自主学习电机非线性特性,预补偿齿槽转矩等扰动因素,使位置重复定位精度大幅提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PID控制器,在 0-3000rpm 宽调速范围内,稳态误差小于 0.2‰

3.利用SCADA 系统远程监控,实时采集并分析生产设备运行数据

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作为智能化管理的核心,利用远程监控与实时数据分析优化了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系统依托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和高速通信技术,持续采集设备的关键运行参数,并利用自适应滤波技术消除环境干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使得数据能够在本地进行预处理,减少传输延迟,提高响应速度,SCADA 系统集成了专家知识库,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工况并生成相应的预警策略,大幅降低了人工干预的需求。SCADA 系统的智能化还体现在其先进的数据分析与控制能力上,系统采用时序数据库存储长期运行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趋势预测,如设备性能退化分析等,为预防性维护提供决策依据。SCADA 将传统 PID 控制与模糊逻辑相结合,能够动态调整参数以适应复杂的非线性工况,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使得设备状态能够以三维可视化方式呈现,便于运维人员快速定位问题。

4.部署DCS 分散控制系统,优化多设备协同作业效率

DCS(分散控制系统)的部署显著提升了多设备协同作业的效率和可靠性,DCS 采用分布式架构,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多个现场控制器,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实现集中监控与管理。架构避免了传统集中式控制系统单点失效的风险,并允许各子系统独立运行,确保局部故障不影响整体生产流程,DCS 的智能优化体现在其自适应控制算法上,能够根据实时工况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例如在化工生产中协调反应釜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控制,实现精确的工艺匹配。

DCS 在优化多设备协同作业方面进一步融合了先进控制策略与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模型预测控制(MPC)和模糊逻辑算法,系统能够处理复杂的多变量耦合问题,例如在电力调度中平衡发电机组负载,或在流水线生产中同步机械臂与传送带的速度。DCS 的智能诊断功能可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信号分析设备健康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其分布式计算能力支持边缘节点执行本地决策,降低云端依赖,提升响应实时性。

5.集成HMI 人机交互界面,简化设备操作与参数设置流程

集成HMI(人机交互界面)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和参数设置的智能化水平,现代HMI 采用高分辨率触摸屏和图形化操作界面,将复杂的设备控制逻辑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流程,操作人员利用简单的触控或手势即可完成参数调整和模式切换。系统支持多级权限管理,确保不同岗位人员只能访问其职责范围内的功能模块,既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又降低了误操作风险,HMI 集成了自适应界面技术,能够根据当前工况自动调整显示内容和操作优先级,例如在设备异常时突出显示报警信息和应急操作指引[2]。

HMI 的智能化发展还体现在其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上,利用OPC UA 等标准协议,HMI 可以实时获取PLC、DCS 等控制系统的数据,并以趋势图、仪表盘等可视化形式呈现设备运行状态,帮助操作人员快速掌握生产情况。系统内置的智能诊断功能可自动分析操作记录和设备反馈,为优化工艺流程提供建议,参数设置上 HMI 采用模板化配置和向导式编程,将复杂的控制逻辑封装为标准化功能块,工程人员只需简单拖拽和参数填写即可完成系统配置。

结语:

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自动化系统在效率、精度和适应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为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仍面临实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完善系统架构并探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生产模式的变革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坤林. 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华东科技, 2024, (12): 45-47.

[2]白旭. 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智能技术探讨 [J]. 电子技术, 2024, 53 (09): 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