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油站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评估与动态优化

作者

耿可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江北销售分公司 400000

作为储存、经营汽油、柴油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专业场所,加油站特点为物流量大、人员密集、风险叠加。在营运过程油品泄漏、火灾爆炸、设备失灵、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都直接影响到站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更危害周围环境公共安全。近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加油站应急管理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加油站的应急预案存在着“纸上应急预案”“以转为抄”的现象,难以适应复杂的实战情景,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评估制度,建立应急预案动态修订,对完善加油站应急预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油站应急救援预案科学性评估的核心维度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需从风险识别、流程设计、资源配置等多维度评估,确保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1.1 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精准性

评估。应对各类事故的风险(设备设施风险,如储油罐泄漏、管线爆裂等;作业操作风险,如卸油冒顶、静电引发火灾等;环境和人员风险,如高空落物、油气窒息和恶劣气候影响等),分析并体现在编制的预案中,要考虑地理位置、规模等加油站自身的区别,不能完全借鉴模板导致出现“无山体设滑坡预案”的情况出现,使得预案的编制更加具有针对性。

1.2 处置流程的合理性与闭环性

应急处置流程需步骤衔接顺畅、权责清晰、响应时效明确。评估关注响应时效(如油品泄漏 5 分钟内完成报告与警戒)、权责闭环(避免多头指挥或责任真空)、操作可行性(贴合人力配置,小型站需“一人多岗”),以典型事件规范流程为参考标准。

1.3 资源配置的适配性与充足性

物资是应急行动的物质基础,科学性的衡量需要关注“质、量、位”三个要素:质的匹配,即救援物资的种类和风险的种类应该匹配,如电器失火时需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火情有火势、有油火时要配置防爆工具、吸附沙土,防止在灭火过程中造成静电引发二次事故;量的充足,就是救援物资的储量符合标准,三级加油站配备不少于2 块灭火毯、 2m3 消防沙,每2 台加油机配置2 具5kg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加油机不足2 台按2 台配置;位的合理,就是救援物资存放的位置合理、便利可取,如储罐区附近设置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加油机附近设置的手提式灭火器应便于取拿,应急照明设备要覆盖到疏散通道和作业场所。加油站的核心应急救援物资配置示例详见表 1,可以用于救援物资充足性的评估。

表1 三级加油站核心应急救援物资配置标准及管理责任表

(四)协同机制的有效性与联动性

加油站应急处置必须内外协同,分析协同机制的科学性时应当考虑:内部协同:站内各岗位响应是否衔接到位,例如站长指挥权、应急组执行权、后勤组保障权,存在否有推诿现象;外部联动:与地方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是否完备,与地方消防、环保、医疗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联系方式是否及时更新,是否签订应急互助协议[1]。资料显示,一些加油站因缺乏周边企业联动电话,在发生泄漏事故时外援赶到迟缓,扩大了污染范围;信息传递:事故信息的上报流程是否规范,是否明确什么时候上报,向谁上报,上报什么。例如一般泄漏应当向上级报告环保局,出现火灾时要拨打119 和 120,重大事故在1 个小时内向上级属地应急管理局进行汇报。

2 加油站应急预案动态优化机制的构建路径

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监测—评估—修订—验证”的闭合式闭环优化机制,使应急预案更好地适应实战要求,真正变成由“纸上预案”转变为“实战指南”。

2.1 建立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

基于“感受风险——收集信息——问题预警”设计了动态监测内容:风险动态监测——常态化开展全局风险大排查,侧重于油罐的腐蚀情况、管线的压力变化、设备运行的状态等风险源的甄别;每季度更新风险清单;处置信息记录——记录处置实战与演练全流程信息——响应时间、资源消耗、处置结果,构建“事件-处置-经验”数据库;问题即时反馈——开设应急管理意见箱,收集员工对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流程复杂”“职责不明”等;每1 个月汇总分析,形成意见建议。

2.2 完善定期评审与修订制度

明确了预案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现了及时性、有效性。常规修订:3 年开展1 次评审,视法规、设备改造、人员等因素完善预案。比如新《安全生产法》出台,需同步修订责任追究条款;非常规修订:发生重大事故后、开展演练过程中发现系统性问题、加油站改扩建、相关标准规范更新等情况必须及时启动修订;专业评审会机制:设立安全专家、加油站人员、设备厂家组成评审小组,从“风险适宜性、流程科学性、资源匹配性”3 个模块评分(低于80 分),必须限期整改的预案[2]。

2.3 强化演练驱动的迭代优化

以实战化演练为切入点,促进预案“在演练中验证、在演练中优化”:场景多元化设计:每年演练覆盖火灾、泄漏、人员伤害至少5 大类场景,每季度选取 1 个高风险场景开展专项演练,如夏季侧重油罐区火灾专项演练,雨季侧重管线渗漏专项演练;实战化演练组织:采取“不打招呼、随机触发”方式开展突击演练,模拟真实事故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突然断电、通讯中断等检验员工应急应变能力;闭环化改进流程:演练后召开复盘会,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落实到人—验证时间”整改台账,如针对“疏散路线拥堵”问题,需修订疏散方案新增引导标识,整改后通过专项演练验证整改效果。

2.4 推动外部协同机制升级

打破“站内闭环”思维,构建内外联动的应急网络:政企联动优化:每半年与当地消防、环保、医疗部门开展联合演练,检验报警响应、资源调配、现场协同等环节的衔接效率,根据演练结果调整联动流程;区域互助共建:与周边企业、加油站签订应急互助协议,明确资源共享清单(如大型灭火设备、防爆工具等)和支援响应时限,形成“15 分钟应急圈”;信息平台共建:接入地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共享风险数据与应急资源信息,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调用外部支援力量。

3 案例验证:应急预案优化的实践效果

中石油加油站将该站经过科学性评定的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流程脱节、资源不足、演练形式化”,实施动态优化后,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优化之前的风险评估未将周边学校布局纳入考量,疏散路线选择有学生上学、放学的路径;油罐漏油处置流程中,未明确“环保报备时限”,曾因迟缓报备被处罚;应急物资缺乏防爆手电,夜间应急处置的照明条件不足;应急演练一年 1 次,缺少复杂情况如人员窒息等。

优化举措包括:首先,更新风险清单,新增“周边人群密集区影响”评估因素,增加疏散路线评估:优化之前的预案中风险清单已经考虑了如何应对周边学校布局的安全影响和如何设计疏散路线,使得疏散路线的选择更加安全,避免学生上学放学时的安全通道;第二,修订优化处置流程,增加油罐漏油时环保报备的时限要求和应急处置责任主体:修订预案,让处置流程更加清晰、更加简洁,特别是就油罐漏油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向环保部门进行报备,确定时限要求,确定责任主体[3];第三,补充和更新应急物资:增加防爆手电、防爆手电和防毒面具的应急物资补充和更新台账:防爆手电、防毒面具是应急处置中需要使用的重要应急物资,增加这些应急物资,确保在应急处置时能够及时、有效;第四,增加应急演练的频率和演练的复杂性和实用性:优化预案,将应急演练的频度从一年一次增加到每月一次专项演练,增加每季度联合演练;应急演练不仅仅是检验应急处置程序能否有效运作,且全面覆盖预案规定的事故类型和设施周边企业应急资源能力的评估活动,也旨在演练后形成改进建议,改进建议应当明确地纳入预案中;优化之后应急处置演练中油罐区火灾突击演练,说明从应急响应开始到完全控制现场的响应时间从8 分钟缩短到 4 分钟,演练疏散的成功率由 50% 提高到 100% ,物资取用准确率为 100% ;半年内无处置失误,这是由预案缺陷造成的,表明经过动态优化,应急处置效果有了保障。

结论

能否使加油站应急救援预案具备科学性及动态性,取决于能否通过多个维度对预案的科学性和动态性进行评估和检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未来还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比如建设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数字孪生应急演练系统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加油站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使其在加油站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吉顺,蒋磊.加油站应急管理建设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安全,2023,(03):74-77.

[2]盛媛.加油站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通用模版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

[3]强化应急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8,(01):21-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