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与从业人员权益保障问题探讨
王诚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街道办事处 563000
引言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保安服务行业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辅助力量,承担着维稳、防范、巡查、秩序维护等多项任务,其社会价值逐渐凸显。然而,该行业长期面临“重服务、轻管理”“重用工、轻保障”的结构性问题,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流动性强、职业保障缺失、管理制度滞后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保安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尤其是在规范化管理与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方面,政策滞后与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交织出现,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在系统梳理当前行业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管理与保障之间的互动逻辑,探讨在法律、制度和监管层面构建健全、科学、可持续的行业治理体系,以期为构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人员稳定”的保安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保安服务行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管理困境
近年来,随着安全需求的多样化和民营服务需求扩大,保安服务行业规模迅速增长,涵盖门卫、守护、巡逻、安全检查等多个方面,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持续攀升。然而,行业整体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存在管理主体职责不清、监督机制缺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方面,部分保安公司以逐利为导向,忽视管理规范与人员培训,导致保安行为随意、服务能力不足,影响社会对行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主体职能分散,地方政策标准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行业管理平台,致使监督执法存在盲区,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低价中标”等现象频发。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现有法律法规如《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在具体执行层面存在解释模糊、监管乏力的问题,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依据。特别是在招录、培训、执勤规范、退出机制等环节的标准未能完全落实,导致保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足,未能形成系统、高效的人员管理与数据追踪体系,也制约了行业透明度与响应能力的提升。管理困境的持续存在不仅影响社会安全治理的协同效率,也削弱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与归属感,不利于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保安人才队伍。
二、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现实问题与根源剖析
在保安服务行业的迅猛扩张背后,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从合同管理来看,部分企业不与保安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以临时用工、派遣形式规避正式聘用责任,导致劳动关系不明确、维权成本高。薪酬待遇方面,不少一线保安工资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部分岗位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薪资发放不及时、补贴缺失等现象屡见不鲜,
重挫伤从业者的积极性。
在社会保障领域,因企业逃避缴纳责任或地方监管松散,部分保安人员未能依法享有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险权利,劳动安全保障薄弱。工作环境方面,保安岗位普遍存在高强度、长时间、风险高的特征,但相应的职业保护与补偿机制缺乏,导致职工面临高劳动负荷与健康风险。此外,保安人员社会地位偏低、职业认同感缺失,导致行业从业者流动性大、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这些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企业责任意识薄弱,也与行业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劳动监管资源配置不足密切相关,亟需从政策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矫正。
三、规范化管理与权益保障一体化推进路径
实现保安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将行业规范化管理与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紧密结合,构建两者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首先,应在国家与地方层面完善行业管理法规,细化保安服务各类业务标准,明确执业条件、准入门槛、培训考核机制,提升行业专业性。对于企业管理,应建立以规范用工、绩效管理、风险防控为核心的标准化内部管理流程,强化对人员招录、培训、执勤全过程的制度控制,推动形成“有章可循、有责可追”的管理秩序。
同时,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需制度化、刚性化。应依法强制企业为员工办理劳动合同和五险一金,建立完善的薪酬支付、节假日保障和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频率和处罚力度,构建高压监管态势,倒逼企业履责守法。在此基础上,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行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用工登记、人员调配、培训认证与权益申诉一体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透明度。此外,还应鼓励设立保安行业工会组织,畅通从业人员的表达渠道和维权路径,增强员工参与行业治理的主体性与归属感,最终实现管理规范与权益保障的双向共赢。
四、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与社会认同建构
行业规范与人员保障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内部管理优化,更需要制度环境与社会认同的共同塑造。在制度层面,应推动保安服务行业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在财政、税收、职业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引导等方式鼓励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行业从低价竞争向质量导向型转变。加强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评估制度建设,推动保安人员纳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与人才储备。
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对保安行业正面形象的宣传,引导公众认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支持公共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行业地位与职业荣誉感。新闻媒体、社区组织、用人单位应协同营造尊重劳动、关注基层的社会氛围,改变“临时工”“可替代”的刻板印象,为从业人员争取更多认同与尊重。同时,应建立保安人员职务晋升通道和荣誉表彰制度,激励优秀人员长期服务与职业提升,推动行业形成“有入口、有保障、有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唯有在制度、文化、社会认知三者协同作用下,行业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之路。
五、结论
保安服务行业作为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当前,行业在规范化管理与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亟需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落实双向推动。本文通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管理困境及权益难题,提出以规范化管理与劳动保障并重的系统化推进路径,强调法治建设、标准制定、执法监督、技术平台与社会引导的多维协同,旨在构建一个秩序清晰、保障有力、发展稳定的保安服务体系。未来,保安服务行业应在政策驱动、社会支持与企业自律多方作用下,朝着专业化、制度化、职业化的方向稳步迈进,真正实现行业功能与人员价值的统一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邦瑞.市场竞争背景下保安企业改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凌承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大型活动安全——重庆市保安服务公司大型活动安保管理工作纪实[J].中国保安,2010,(12):50-51.
[3]夏秀琳,征红蔓,李锐,等.保安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及成效[J].中国标准化,2023,(14):94-96+102.
作者简介
王诚(1989-),男,贵州遵义人,本科,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保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