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标准韩国语课程思政融合实践分析
夏艳野
皖西学院 237012
一、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的需求
(一)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韩国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进程中,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国家发展成就要素的系统化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国家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1]。学生一边学习韩国语,一边接触外语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对本国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独特性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2]。另外培育文化自信并不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需要课堂互动和案例分析来唤起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比如通过探讨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有信心地展示并传播自己的文化,继而发展其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心。
(二)促进跨文化理解并开拓全球视野
全球化语境下,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的形成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宗旨之一。韩国语课程是一门以文化为特色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和韩国等文化深入交流的机会。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在获得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可以深刻地了解韩国文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历史和价值观念[3]。将思政课程融入语言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形成对于世界各种文化的包容与理解。通过韩国社会现象,政治发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对今后的国际交流与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另外课堂上文化冲突的讨论和多元视角的撞击,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不同文化背景的理念和价值,提高了他们应对全球性难题的水平。学生透过此跨文化教育模式在增进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未来的全球视野扩展视野,增进多元文化共生和了解。
(三)促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发展和培养
将韩国语课程和思政课程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养成。提高语言能力为学生韩国语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思政元素指导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认同感同时增强[4]。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课程之中,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外韩国语课跨文化教学特性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内涵和价值、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养成全球视野和民族自信心共存的综合品质[5]。设计课堂讨论及实践活动更增强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使他们从多维度,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融合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术能力,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使他们成为社会多元素养人才。
二、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实践策略等
(一)在课程内容中植入思政元素
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植入,是韩国语思政整合的核心一环。在韩国语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加强对学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课程设计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层次及兴趣并结合韩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象,介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如分析韩国社会儒家思想对于家庭关系所产生之影响、讨论中韩两国文化之异同以及其对于个人道德观念之形塑等,都可以促进语言能力之发展,引领学生对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重要理念进行思考与探讨。通过背景下的文化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韩国语的语言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
(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
韩国语课程思政融合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是关键。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一般注重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教学,思政教育注重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语言学习渗透。互动式教学作为其重要的创新之一,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以及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际情境中去,从而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另外采用跨学科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创新方式,韩国语课程通过融合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还鼓励他们对相关的社会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给教学手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虚拟课堂和在线讨论平台这类工具可以拓展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有效地开展这些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更加广阔的思政教育范围,促进他们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可以发展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设计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设计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是韩国语课程思政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针对性地讨论议题与实践活动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课堂讨论要以韩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等为中心,带领学生了解韩国文化,同时反思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认同感。讨论时学生以辩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比较意识的发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或组织参观韩国的相关文化场所等方式,将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如组织同学们参观韩国文化展览、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等,可以使同学们在真实的背景下感受并了解韩国的社会、文化等,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政教育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双重作用。
三、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实施成效等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韩国语课程中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韩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现象,不仅可以加深对于韩国社会的了解,更可以重新思考与本国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唤起对于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如结合韩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剖析它们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就能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如何维护文化的独立性与自我认同。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及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对韩国现代社会及价值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结合自己的想法及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这一融入其中,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为他们建立全球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对今后社会建设性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加强
将韩国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中,切实推动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既开阔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又深化了他们对于韩国社会文化背景的认识。通过解剖韩国的历史、社会现象与文化价值观,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中韩两国的文化异同点,继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这一跨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既获得语言技能又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中有效交流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文化冲突、分析历史事件等,启发学生思辨各种文化与社会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文化差异并且能借助语言的魅力建立起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加强跨文化交流也为学生今后国际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他们适应全球化背景的能力与竞争力。通过在韩国语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还加深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Ξ) 同学们对韩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韩国语课程思政的融入,对于促进学生了解韩国文化和社会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对韩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韩国社会背景以及韩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共通性。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注重语言自身学习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反思韩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与现象,比如儒家思想在家庭关系方面的作用以及韩国近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这些探讨促使学生通过跨文化对比,特别是了解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文化敏感性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更深的了解。另外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语言视角下了解韩国的同时,也在社会价值与历史传承层面上得到了深入思考。透过对韩国社会之政治改革,社会运动及其他课题之剖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各国文化及社会发展所面临之挑战与契机。这一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差异包容性和适应性,并为他们今后从事国际交流时的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面临的挑战和问
(⟶) 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平衡等
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实施中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平衡非常关键。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要在语言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寻求平衡,保证二者有机融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避免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特别是在加入思政元素时,应遵循语言教学的核心目标,避免过分强调价值观教育,以免影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求,将韩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象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发展成就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学习外语时加强本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获得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这一教学平衡既增强了学生语言能力,又让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韩国语课程思政融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才能在语言课程中切实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时教师要能灵活地将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融合,指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学会语言。这就需要教师有较深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并能有机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韩国语课程内容。另外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促进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和思考深度。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思政教育理论,跨文化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教师素质既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双发展,从而促进课程融合模式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互动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互动,是韩课思政整合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课堂上互动环节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和认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责任和文化差异这一重大课题有较好的语言技能的应用和思考探讨。这些互动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多元化表达的平台,督促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思考,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高效的课堂互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触和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政思想,继而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认同与参与。课堂互动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对中华文化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知和认同,以达到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深度结合。
五、结论
通过对韩国语课程思政整合实践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该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有效互动环节等方式,使学生既能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知识又能够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可。另外,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需重视师资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持续优化,才能迎接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互动增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但在具体运行时,仍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评估机制,从而保证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能够深入结合。总的来看,韩国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体验,同时给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创新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冬妮. 产出导向法(POA)在高职韩国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7(02):80-82.
[2]王铭. 综合性韩国语教材中韩国语口语活动分析及口语训练优化方案——以《首尔大韩国语2》为例[J].塑料包装,2025,35(02):208-211.
[3]刘川.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韩国语新闻类课程的跨文化教育探索与实践[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4,(02):104-108.
[4]张慧贞. “课程思政”在韩国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6):46-49.
[5]于美灵. 韩国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究——以《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1、2 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2,10(03):38-49.
作者简介
姓名:夏艳野 出生年月:1985.9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六安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韩国语言与文化
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标准韩国语》教学探索(项目编号:wxxy202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