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管理分析
邓彩琴
宁夏海原县三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宁夏中卫 755299
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其在栽植中受环境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宁夏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较长且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玉米的生长。宁夏地区具有悠久的玉米种植历史,不仅是宁夏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是当地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饲料原料,在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宁夏部分地区在栽植玉米的过程中存在栽植技术落后的问题,导致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频次较高。对于相关部门来说,需结合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宁夏地区玉米栽植水平。
一、玉米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择
玉米自明朝时期传入我国之后,由于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使得其在我国多个地区均得以广泛种植。且我国对于玉米的研究力度较大,研发出多个玉米品种。在宁夏的玉米种植技术中,首先需做好品种选择工作。宁夏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复杂,不同区域的海拔、温度以及降水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玉米品种选择上,宁夏海原县主要以种植大丰636、金园 15、强盛399、显丰 1526、东单909 以及东单806 等品种为主。这些玉米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实现高产与稳产。在选择品种的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具有相应抗病虫害特性的品种进行栽植。例如在锈病高发区域,应选择抗锈病能力较好的品种进行栽植;而在玉米螟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抗玉米螟能力较好的品种,从而降低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在选种的过程中,还需保证所选择的种子为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并选择颗粒较为饱满且不携带病虫害的种子,从而保证种子的质量与纯度符合要求,为玉米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整地
整地也是玉米栽植的基础性环节之一,做好整地工作能够为玉米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宁夏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例如灰钙土以及黄棉土等,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肥力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结合不同的土壤条件选择相应的整地措施。在收获前茬作物之后,应利用深耕的方式进行整地,深耕深度一般在25-30 厘米左右,利用深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以及透水性,便于玉米根系更好地生长与扩展。同时,深耕能够将地表的杂草与土壤进行混合,使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得以增加。在深耕之后需进行耙地,使得土地更为平整,对于土壤较为严重的地块可适当增加耙地次数。若土壤为沙质土壤,在耙地时应适当减少频次,避免耙地过度导致土壤墒情受到影响。在整地的过程中,可配合施肥共同开展。宁夏地区的土壤大多存在有机质含量较低以及养分不均衡的问题,在进行深耕之前可在每亩地中施加2000-3000 公斤的优质农家肥,并结合土壤肥力状况适当施加氮肥、磷肥以及钾肥。通常每亩地可施加10-15 公斤的尿素、15-20 公斤的磷酸二铵以及5-10公斤的氯化钾等,将肥料均匀撒在地表,并利用深耕的方式混入土壤中,提高肥料的资源利用率[2]。
(三)播种
在玉米的播种技术中,宁夏地区大多在4 月中下旬或者5 月中上旬进行播种,这一时期的温度与降水量均较为适宜,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在播种方式上,可选择条播方式或者点播方式。条播指的是利用播种机将种子均匀播撒在垄沟内,其播种效率较高且播种较为均匀,适宜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应用。点播则是依照一定的植株行距进行人工播种,能够使得播种量与株距得以实现精准控制,在面积较小的种植区域或者山区种植区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播种深度上,通常为 4-6 厘米左右,若深度过浅将导致种子出现出苗困难问题,若播种深度过深将增加弱苗的出现几率。若土壤的湿度较大或者较为严重,可适当减少播种深度,在干旱地区以及沙质土壤地区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合理的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品种的玉米所适宜的种植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为大穗型、高杆型以及中晚熟型品种,通常每亩地的种植密度在3000 株至3500 株左右;若为早熟品种、矮杆品种以及紧凑型品种,每亩地的种植密度可在4000 株至5000 株左右。在确定种植密度中,还应充分考虑土壤肥力以及当地的灌溉条件。若土壤肥力较好且灌溉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播种之后,应及时进行镇压,使得种子能够与土壤紧密接触,帮助种子更好地吸收水分。若土壤的墒情较好,可利用轻压的方式进行镇压;若土壤的墒情较差,可利用重压的方式进行镇压[3]。
(四)田间管理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中,田间管理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田间管理涵盖内容较多,例如灌溉管理、施肥管理以及中耕管理等,良好的田间管理也是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保障。在田间管理中,首先即是灌溉管理。宁夏地区的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稀少,应结合玉米不同的生长阶段制定灌溉计划。在玉米的苗期,其需水量相对较少,通常不需要格外进行灌溉。在玉米进入到拔节期以及灌浆期之后,这一阶段为玉米需水量最大的阶段,可结合土壤的墒情以及气候情况灌溉2-3 次,每亩地的灌水量可在60-80 立方米左右;在玉米进入到灌浆期后期,其需水量减少,可做好灌溉频次的控制,避免出现贪青晚熟情况。在灌溉方式上,应尽量选择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以及喷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分的蒸发与渗漏[4]。
其次,在施肥管理中,应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制定施肥计划。可做好基肥的施加,并结合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追肥。在苗期追肥中,可以施加氮肥为主,每亩地施加5-8 公斤的尿素,促进幼苗的正常生长。在玉米进入到拔节期之后,这一阶段玉米的需肥量较大,可在每亩地施加15-20 公斤的尿素以及5-10 公斤的磷酸二铵,从而满足玉米茎秆生长以及穗分化的需求。在玉米进入到穗期之后,需增加穗肥的施加量,每亩地可施加 20-25 公斤的尿素,促进玉米果穗的发育以及籽粒的灌浆。在进行追肥中,可选择穴施或者沟施的方式。施肥之后应及时进行覆土,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最后,在进行中耕除草时,可在苗期进行 1-2 次的中耕,深度在3-5 厘米左右;在拔节期可进行一次中耕,深度在8-10 厘米左右,从而促进根系的更好发育。在除草方式上,若种植面积较小,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除草;若种植面积较大,可利用化学方式进行除草。在使用化学除草方式中,需合理选择适宜的除草药物,在玉米出苗之前或者幼苗期进行除草,避免对于玉米造成药害。除此之外,种植中还应及时进行培土,避免玉米出现倒伏状况。可在拔节期进行培土,将土壤培在玉米的根部形成高垄,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五)采收
在采收管理上,可结合玉米类型以及用途的不同制定采收计划。若为籽粒玉米,须在籽粒饱满以及含水量适宜之后进行采收。若为鲜食玉米,需避免采收过晚导致其出现纤维化。在籽粒玉米的采收标准上,可在苞叶变黄、籽粒变硬且呈现黄色或者白色之后进行采收,在含水量25%-30%左右进行。在甘肃,玉米的采收大多在每年9 月中下旬以及10 月上旬进行。在采收之前,需利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判断玉米的整体成熟度,并结合种植面积选择采收方式,例如人工采收以及机械采收等。若利用机械方式进行采收,应留茬10-15 厘米左右。在采收之后应做好存储管理,为玉米提供干燥通风的存储环境,避免玉米发生霉变[5]。
二、玉米病虫害管理
(一)物理防治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几率较高,一旦发生病虫害将对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病虫害管理中,首先可利用物理防治的方式开展,例如使用人工方式捕捉害虫,或者可在种植区域设置黄光板或者杀虫灯,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造成化学农药残留。以人工防治的方式为例,其适宜在害虫发生初期,其数量较少或者害虫体积较大时进行运用,能够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杀虫灯防治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在种植区域设置杀虫灯,从而吸引害虫并消灭害虫。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对于种子进行处理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在播种之前,可将玉米种子放置在 55-60℃的温水中浸泡10-15 分钟,可杀灭种子表面所携带的病菌与害虫卵,降低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几率[6]。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见效速度较快且效果较好。在选择化学农药时,需结合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发生程度进行选择,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且低残留的农药。在使用时,应结合病虫害的发生部位以及农药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若病虫害发生在玉米的叶面之上,可利用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若病害基于土壤进行传播,可利用灌根的方式进行防治。在用药时间上,应尽量选择病虫害发生初期,并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用药,避免影响药效。除此之外,需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做好农药的剂量以及使用频次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农药出现残留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还应尽量选择多种农药进行交替使用,延缓病虫害出现耐药的时间[7]。
(三)生物防治
近年来,生物防治也成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法,其利用生物的特性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玉米产量以及品质造成影响。在生物防治中,一方面,可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宁夏地区的玉米害虫种类较多,可使用赤眼蜂、瓢虫以及草蛉等进行防治。以玉米螟的防治为例,可在玉米螟产卵期间释放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幼虫的孵化。另一方面,可使用生物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代谢产物所制成的生物农药,以特异性的方式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可在发生玉米螟之后,使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而在纹枯病的防治中,则可使用井冈霉素的方式开展。在使用生物农药时,需做好浓度以及使用时间的控制,避免在高温环境或者降雨天时使用。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合理间作、套种以及轮作倒茬的方式使得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8]。
三、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病害
1.青枯病
分析宁夏地区玉米常见的病虫害,首先即是青枯病。青枯病在玉米进入到灌浆期以及成熟期较为容易发生,在发病初期,玉米植株的叶片变黄,之后整株枯萎,茎的基部呈现褐色并腐烂,部分玉米将出现根系坏死或者籽粒不饱满的情况。在发生原因上,青枯病的发生与温度以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高温高湿环境较为容易发生。若土壤排水不良或者较为严重,发生青枯病的几率也较高。在青枯病的防治上,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开展。在农业防治中,可利用轮作倒茬的方式进行,将玉米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也可选择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进行栽植。在化学防治中,可在发病初期选择多菌灵进行防治,每隔7-10 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 次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9]。
2.锈病
锈病通常由真菌所引发,一般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较为容易发生。在发病初期,玉米的叶片上可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黄褐色病斑,病斑上将产生黄褐色的粉末状孢子堆。若发病较为严重,病斑可在叶片各个部位分布,最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在防治中,可选择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并合理进行田间管理。在化学防治中,可在发病初期选择三唑酮以及戊唑醇等药物进行防治,每亩用量在20-30 克左右,以兑水喷雾的方式进行使用,可在每隔10-15 天进行一次防治,连续使用2-3 次。
(二)虫害
1.蝗虫
蝗虫是常见的宁夏地区玉米害虫之一,其成虫以及幼虫均以啃食玉米叶片、嫩茎以及果穗为主,将造成玉米的茎杆折断,严重者可将玉米植株整株吃光。由于蝗虫具有群集性以及迁飞性的特征,使得其一旦发生将大范围地危害玉米生长。在防治方式上,可利用深耕土壤的方式破坏蝗虫的产卵环境,并做好田间杂草的清理,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在物理防治中,可在蝗虫发生初期利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或者在田间设置防虫网。在化学防治中,可使用辛硫磷或者氯氰菊酯等药物进行兑水喷雾。若蝗虫的发生范围较广,可利用飞机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10]。
2.玉米螟
玉米螟也是宁夏地区较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其幼虫啃食玉米的茎秆以及果穗。玉米螟一年可发生多代,其老熟幼虫可在玉米秸秆处进行越冬。在防治措施上,农业防治可利用处理玉米秸秆以及穗轴等方式开展,及时粉碎或者烧毁秸秆,从而杀死越冬幼虫。也可利用轮作倒茬的方式减少玉米螟的虫源基数。在生物防治中,可在玉米螟产卵期间释放赤眼蜂,每亩地可释放1-2 万头左右,分2-3 次进行释放。还可在玉米螟幼虫期间利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每亩地用量为100-150 克,以兑水喷雾的方式进行使用。
结语:为提高宁夏地区的玉米栽植质量,需做好栽植管理以及田间管理,并利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式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降低病虫害对于玉米生长所造成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适宜宁夏地区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并研发推广更为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提高宁夏玉米生产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参考文献:
[1] 张海刚,程道辉,谢团结. 河南新蔡县玉米高效高产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25,45(4):88-89.
[2] 谭钢,甘婉平,蒙佳辉. 创新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研究[J]. 江西农业,2025(12):94-96.
[3] 史森. 山东鄄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分析[J]. 黑龙江粮食,2025(5):21-23.
[4] 孙涛.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强化防治措施分析[J]. 种子科技,2025,43(12):168-170,221.
[5] 孟繁武,孙俊荣.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5(4):148-150.
[6] 罗军. 浅谈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控措施[J]. 广东蚕业,2024,58(5):15-17.
[7] 沙建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策略[J]. 中国农机装备,2024(3):98-100.
[8] 王宾,刘方,朱百仙. 高产玉米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