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启劳:“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的设计探索
魏婷婷
上犹县寺下镇中心小学 341200
摘要: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生活即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思维与劳动课程的融合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劳动课程更具深度与内涵。通过挖掘劳动课程中的数学元素、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利用生活资源建立数学联系等策略,能够有效地将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这不仅为劳动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数学思维;劳动课程;生活即教育;课程融合
一、小学数学思维与劳动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思维作为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劳动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劳动价值观的重任。将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在劳动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增强课程实用性
传统课程体系中,数学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劳动课程侧重技能实践,两者相对独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当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后,课程的实用性得到显著增强。数学思维为劳动课程中的任务规划、资源分配、成本核算等环节提供了精确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例如在劳动项目开展前,学生可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时间安排、材料预算等,使劳动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能够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劳动中的价值,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课程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实践。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单一的学科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小学数学思维与劳动课程的融合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数学思维的逻辑性、趣味性与劳动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劳动课程中,学生不再单纯地机械劳动,而是需要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如何合理布局空间、怎样分配劳动工具等。这种将抽象数学思维与具体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的设计策略
(一)整合劳动内容,挖掘数学元素
劳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在整合劳动内容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元素。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对劳动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与数学概念、原理相契合的点。在手工制作中可能涉及到图形的认识与组合,这就与数学中的几何知识相关;在农业劳动中,种子的播种密度、土地的面积计算等都与数学运算有关。通过这种整合,让劳动课程成为数学思维培养的新载体。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书架为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劳动项目中的数学元素。长方体书架涉及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开始制作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所需木材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根据书架的设计尺寸,计算出制作书架各个部分所需木材的体积,从而确定木材的用量。在组装书架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使书架的结构更加稳固,这就涉及到几何图形的稳定性原理。例如,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例关系会影响书架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比例下书架的重心位置等数学分析,来确定最佳的结构设计。这样,在整个制作书架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数学思维,将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探索
在劳动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劳动内容和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问题情境可以从劳动的目的、过程、结果等多个方面入手。例如,我们要进行一次校园花坛的种植劳动。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花坛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现在要种植花卉,我们需要购买多少株花卉才能既美观又不浪费呢?首先,引导学生将不规则花坛近似看作一些规则图形的组合,如三角形、梯形等。然后,让学生测量花坛的相关边长等数据,运用数学中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花坛的近似面积。接着,根据花卉的种植间距要求,计算出每株花卉所占的面积。最后,通过花坛总面积除以每株花卉所占面积,得出需要购买的花卉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探索能力。
(三)利用生活资源,建立数学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也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素材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在劳动课程中建立数学联系。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多样,如家庭生活用品、社区环境设施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活资源,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劳动课程中。以家庭理财劳动课程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一周的财务管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开支,如食品采购、水电费、交通费等。然后,让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将这些开支进行分类统计,制作成表格。例如,将食品采购按照主食、蔬菜、水果等类别分别统计金额,计算出每周在食品方面的总支出。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如何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开支。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比例知识,分析各项开支所占的比例,找出可以优化的部分。例如,如果发现食品采购中零食的开支比例较大,就可以考虑适当减少零食的购买。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超市或商店的价格,运用数学中的减法和除法计算出在哪里购买更划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方法,也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数学思维的实用性,将生活资源与数学知识和劳动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结语
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将小学数学思维融入劳动课程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我们认识到这一融合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增强了课程实用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策略上,整合劳动内容挖掘数学元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探索以及利用生活资源建立数学联系,为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需我们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让小学数学思维与劳动课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创新小学劳动课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J].青春期健康,2024,22(08):82-83.
[2]王菁.以劳动实践课构建小学数学实践课堂[J].读写算,2021,(29):180-181.
[3]施向辉.指向核心素养,建构数学“劳动课程”[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