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创新与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
李潇雅 孟建峰
天津市蓟州区实验小学 301999
一、引言
歌曲《黄鹂鸟的歌》以其欢快的旋律与积极的歌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将其与课本教材深度融合,对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柯尔文手势在《黄鹂鸟的歌》唱谱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一)柯尔文手势助力音高概念具象化
《黄鹂鸟的歌》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经典曲目,其旋律充满活力,音高变化丰富,对于初步接触音乐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唱歌曲中“5531”“2223”等音符组合时,教师会依据柯尔文手势体系,向学生展示每个音符对应的手势姿态。比如,“5”的手势是掌心朝内,侧平掌,看起来像大门紧关。这个手势在身体前方略高于胸部的位置呈现。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然后模仿做出相应手势,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在大脑中建立起音符与手势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种方式就如同在抽象的音符与学生实际感知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以课本中的音阶练习部分为例,学生在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唱谱后,对于相邻音高之间的差异感知更加敏锐。原本难以区分的半音关系,如“3-4”“7-1”,通过不同的手势位置和形态,变得清晰可辨。
(二)促进节奏感知与音乐表现力培养
教师在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时,巧妙地结合了节奏的强弱规律。以常见的四二拍节奏为例,强拍时,教师的手势动作幅度较大且有力,弱拍时则相对较小且轻柔。比如在“2275”这一小节中,第一个“2”是强拍,教师会用较大幅度的动作做出对应手势,同时加重发音;而后面的“2”“7”“5”是弱拍,手势动作逐渐变小,发音也相对轻柔。通过这种轻重缓急变化的手势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节奏的韵律。
在唱谱过程中,学生们不再仅仅是机械地唱出音符,而是能够依据手势的提示,准确地把握节奏的内在律动。他们的歌声中开始有了强弱的变化,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以课本中关于节奏训练的章节为基础,学生在学习《黄鹂鸟的歌》后,对于节奏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唱谱一边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整个教室充满了欢快而富有节奏感的歌声,他们生动地诠释出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仿佛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清晨欢唱的黄鹂鸟。
三、多媒体资源营造沉浸式教学情境
“随身乐队”软件强大的音乐创作功能为《黄鹂鸟的歌》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软件中的虚拟乐器,如钢琴、吉他、架子鼓等,尝试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创作。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选择合适的乐器音色与节奏型。例如,在学习了课本中关于音乐节奏和和声的基础知识后,有的学生认为歌曲的副歌部分充满活力,适合用轻快的架子鼓节奏来增强动感,于是他们在软件中选择架子鼓的音色,设置了快速的节奏型,为副歌增添了强烈的韵律感;而有的学生觉得歌曲的前奏应该营造出温馨的氛围,便选择了柔和的钢琴音色,用缓慢的琶音作为前奏的铺垫,使整个歌曲的开场更加舒缓动人。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深入研究歌曲的结构与特点,反复尝试不同的乐器组合和节奏搭配。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欣赏者,而是成为了主动的创作者。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操作着软件,脸上洋溢着创作的喜悦和成就感。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黄鹂鸟的歌》教学维度
(一)与语文学科融合提升文学素养与情感表达
《黄鹂鸟的歌》歌词简洁而富有童趣,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的优质素材,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深入赏析。以歌词“小小黄鹂小小黄鹂清晨早早起”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思考这种手法的作用。学生们经过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样能突出黄鹂鸟的可爱,有的说让歌词更有节奏感。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歌词的韵律,感受歌词朗读起来的节奏美,这与语文课本中诗歌韵律的学习相呼应。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词创作拓展活动。让学生仿照原歌词的风格与韵律,创作关于其他小动物的歌词。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写道:“小小猫咪小小猫咪午后懒洋洋”,生动地描绘出猫咪慵懒的形象;还有的学生创作:“小小蜜蜂小小蜜蜂花丛忙不停”,展现了蜜蜂勤劳的特点。
(二)与美术学科融合培养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音乐与美术作为姊妹艺术,在审美体验与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在《黄鹂鸟的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美术创作,将抽象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画面。
教师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歌曲,在脑海中想象黄鹂鸟歌唱的场景。然后,学生们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画面,有的学生画出了阳光明媚的森林,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有的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花朵,花朵竞相开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几只欢快跳跃的黄鹂鸟在花丛中穿梭歌唱。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欢快、活泼的情感与氛围,用色彩和线条将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绘画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拓宽了审美视野,发现原来对于同一首歌曲,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有的学生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学习到了独特的色彩运用技巧,有的学生则受到启发,尝试在自己的下一次创作中加入更多的细节。
五、结论
通过在《黄鹂鸟的歌》教学中深入应用柯尔文手势、创新运用信息技术以及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等教学实践,有效地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些创新教学手段紧密围绕音乐课本教材,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在未来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应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音乐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