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化德育教材,截击未成年校园欺凌:策略与实践

作者

仵洁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要:本文聚焦未成年人校园欺凌问题,剖析当前中小学生德育教材在应对欺凌方面的不足,经调研学生认知与需求,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德育教材质量,增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防范与应对能力,营造安全校园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关键词:校园欺凌;德育教材;优化策略;学生需求

一、引言

校园本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净土,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校园秩序。尽管相关法律明确了学校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中的责任,但现行中小学生德育教材存在诸多短板,难以助力学生识别、应对与防范欺凌,优化工作迫在眉睫。德育教材作为培养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欺凌问题严峻的当下,理应提供全面实用的校园欺凌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应对方法。但目前教材内容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学生面对欺凌时不知所措。因此,优化德育教材中校园欺凌内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现象剖析

2.1 行为特征与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行为主体包括学生和师生,发生地点涵盖校园内外与学生活动紧密相关区域。其表现形式多样,有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殴打、踢踹;言语侮辱,如辱骂、起侮辱性绰号;社交孤立、排挤;网络欺凌,如恶意传播不实信息、网络辱骂等。这些行为不仅造成身体伤害,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创伤,易引发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社交与学业发展。研究表明,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概率远高于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社交退缩。

2.2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学生欺凌、青少年暴力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校园暴力范畴宽泛,伤害程度严重,或需警方介入;学生欺凌聚焦学生之间的欺压侮辱行为;青少年暴力强调10至24岁年轻人故意使用力量威胁或伤害他人,涵盖范围更广。校园欺凌具有虐待性、重复性等特点,精准辨析这些概念能为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灰色地带校园欺凌行为隐蔽,长期来看会对受害者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中小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与需求调研

3.1 认知现状

- 片面化认知:受现有德育教材内容局限,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言语、关系、网络等隐蔽欺凌形式敏感度低。调查显示,超60%的学生能识别身体欺凌,但对言语和关系欺凌的识别率仅30%和20%,导致欺凌行为难以及时制止和干预。

- 法律认知不足:德育教材对校园欺凌相关法律介绍简略,学生对法律条款内容、适用范围及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知之甚少。调查中,不到2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相关法律条款,大部分学生对法律作用认识模糊,不知如何维权。

3.2 教育需求

- 知识系统性需求:学生渴望获取全面、系统的校园欺凌知识,涵盖定义、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期望构建完整认知体系,增强识别与防范意识。

- 实践指导需求:学生迫切需要掌握预防和应对欺凌的具体方法,如安全求助、有效沟通等。调查显示,超80%的学生希望教材提供应对策略和技巧,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应对能力。

- 法律知识深化需求:学生期望深入学习法律条文在校园欺凌场景中的应用,了解欺凌者的法律责任和受害者的维权途径,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现行中小学生德育教材在校园欺凌内容呈现的不足

4.1 内容深度与广度欠缺

现有德育教材大多仅简单提及校园欺凌概念和常见形式,对欺凌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社会影响以及深层次成因缺乏深入挖掘。在网络欺凌等新兴形式的探讨上也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需求。

4.2 实践指导匮乏

教材内容多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指导上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教材后面对真实欺凌场景仍不知如何应对,教材缺乏具体应对技巧和案例分析,无法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4.3 与现实结合不紧密

教材未能及时跟进最新的校园欺凌案例和新形式欺凌的发展变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当前校园欺凌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实用性大打折扣。

五、中小学生德育教材优化策略

5.1 内容体系完善

- 丰富知识维度:在教材中增设专门章节,全面阐述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融入灰色地带校园欺凌内容。引入多学科知识,分析深层次原因,拓宽学生认知边界。

- 强化案例教学:引入大量真实、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例,从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详细分析,展现欺凌行为的复杂过程和严重后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欺凌本质,提升识别和防范能力。

5.2 法律知识强化

- 详细法条解读:深入解读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阐释法律条款内涵、适用范围及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案例解释法律条文,增强学生法律敬畏感。

- 案例法律剖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法律在事件处理中的应用,包括证据收集、法律援助途径等,设置法律实践章节,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让学生学会维权。

5.3 实践指导强化

- 应对策略传授:提供预防和应对欺凌的具体方法,如应对言语欺凌的话术、面对身体攻击的自我保护技巧、紧急求助策略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技巧,提供求助指南。

- 实践活动设计: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欺凌场景,掌握应对技巧,培养同理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5.4 情感与心理支持融入

- 心理调适内容:增加心理辅导内容,介绍应对欺凌心理创伤的方法,如情绪调节技巧、心理重建策略等,引入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资源信息。

- 积极心态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培养自信、友善品质,通过故事、案例传递积极价值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5 紧密联系现实

- 实时案例更新:及时将最新校园欺凌案例纳入教材,分析事件背景、过程和结果,建立案例收集渠道,关注媒体报道和学校实际事件,引导学生吸取教训,掌握应对策略。

- 新形式关注:针对网络欺凌等新形式,研究其特点和应对策略,在教材中提供详细指导,教育学生保护隐私、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识别和应对网络欺凌行为。

六、结论

优化中小学生德育教材是截击未成年校园欺凌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内容体系、强化法律知识、加强实践指导、融入情感与心理支持以及紧密联系现实等举措,可提升德育教材质量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防范和应对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然而,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家庭要注重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社会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宣传和监督。同时,需持续关注校园欺凌问题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德育教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石国亮、徐子梁:《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241016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