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主要问题研究

作者

严鸿 彭国先

农业广播学校绥江县分校 657700 绥江县五福小学 657700

引言

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在探索中不断丰富,推动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有效的培训模式能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农民知识技能更新。当前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农民学习效果。因此,探究适宜的培训模式并剖析现存问题,对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 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对象遴选与参与度问题

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选择标准通常较为宽泛,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实际培训中,举办方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仅以年龄、种植或养殖规模等简单指标作为依据。部分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对自身生产经营帮助不大,缺乏参与的动力。他们对新的技术和理念存在抵触情绪,更倾向于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方法开展农业生产。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也影响农民的参与度。一些培训课程安排在农忙时节,农民无法抽出时间参加;或者培训时间过长,缺少互动性和实践性,致使产生疲劳感。

1.2 培训内容与方式问题

部分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影响培训成效。培训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及时反映农业科技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导致农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度不高。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忽略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农民的需求,对于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弱的农民来说,课堂讲授方式并不理想。

1.3 培训管理与效果评估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培训场地和设备也存在问题,一些培训场所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工具,条件较差,影响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评估主要以考试和考核为主,农民的学习效果和培训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促使作用不能充分展现,评估方式较为单一。评估结果缺少有效的反馈及应用,不能为后续培训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其四,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问题。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给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家已颁布支持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的落实不到位。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农业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可靠的沟通机制,存在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无法保障培训效果。

2 优化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路径

2.1 增强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政府依据不同地域农业产业特点与农民类型,制定更为精准细致的职业农民培训政策,使培训重点及难点更易掌握,全方位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应发挥出激励政策的积极作用,对参训且表现优异者给予技术扶持、资金奖励等,有力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建立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机制,打破农业、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间的壁垒,推动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高效统筹利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培训工作,社会资源有效集中,构建多元化培训格局,多方一致努力下,使培训内容与地方实际需求高度符合。例如,某城市周边乡村获得政府、企业的资金支持购买设备用于培训,农民可以获得前沿农业无人机操作培训。

2.2 提高培训内容与方式实效性

培训内容把农业生产实际与市场动态综合起来,强化农业新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核心技能传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应注重培育农民的市场思维与经营管理素养,系统开展农产品营销策划、农村电商运营、农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等能力培训。按照农业活动的季节特点与生产周期,令培训内容按实际状况来调整,使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更加高效,确保知识传递与农业生产节奏同步。在培训方式上,应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广泛引入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现场实操示范、小组研讨交流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升培训吸引力与参与度。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培训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渠道,扩大培训范围。

2.3 完善管理与评估体系

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应加以重视,构建从筹备到实施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强化对培训全过程的严格监管。明确划定培训机构的资质标准与准入条件,严格规范培训师资的选拔机制与培养流程,全面客观地衡量培训效果,通过系统培训与考核确保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建立可靠的培训档案系统,详细记录农民的参训情况、学习成效及技能掌握程度,为后续的跟踪服务、持续指导及动态管理提供精准依据。完善审计监督渠道,加强培训资金的全流程管控,建立专款专用机制,令资金使用渠道更加高效。

2.4 激起农民参与内生动力

通过常态化宣传教育与典型示范引领,引导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与主体责任感,激起农民参与积极性。邀请在农业领域取得成就的职业农民分享成长历程与实践经验,以榜样力量激发更多农民的学习主动性与创业热情。鼓励农民自主组建学习小组或互助合作社,促使成员间的经验交流、技术共享与问题共解,这种同伴式学习方式,促使农民间形成良好的联系。优化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政府、培训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培训机构应定期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专题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开展理论以及实践降解,深化农民间的协作学习与资源互通。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力度,完善管理评估体系,提升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实效性,增强对职业农民培训价值的认知,通过多方联动持续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培育更多高素质职业农民。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职业农民培训逐渐成为提升职业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未来,培训模式应不断优化,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提升培训质量,促使农民间相互交流,让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各方应协同发力,让培训服务于农民,在广袤乡村大展身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立岩 , 曹国忠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03):33-35.

[2] 凌瑛 , 陈吉瑜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路径优化和政策研究 [J]. 新农民 ,2025(15):49-51.

[3] 王坪.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 ,2025(10):181-183.

[4] 宋苗苗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 —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培训为例 [J]. 村委主任 ,2025(05):227-229.

[5] 谭华 , 石宗良 , 赵夏飞 , 等 . 乡村振兴背景下蔗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优化路径 [J]. 广西糖业 ,2025,45(0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