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李金鸿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中心小学516131

引言

在当代教育体系当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所在,它的传承与革新不但关乎文化自信的树立。而且直接牵涉到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育,从教材编排到教学过程,怎样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里焕发活力,这是一道值得探究的题目。

1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累的精华,里面藏着很多道德资源和法治智慧,小学阶段搞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学生树立文化认同感,养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仁爱孝悌”这样的伦理观念,“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意识。这些都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源泉,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之后,就能跟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对接起来,让古老的知识在新时代里重新焕发活力,这种创新发展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要把传统文化跟当下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变成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2.1 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现状剖析

现在人教版教材里包含不少传统文化内容,从古诗词赏析到传统美德故事,从节日习俗了解到历史人物介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 这些内容大多用图文并茂形式展现,注意和孩子认知特点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用诵读,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办法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体会文化魅力。不过,有些内容和当代生活联系不太紧密,传统道德规范怎样变成现代小学生的言行准则,还要继续深入探究。

2.2 教学实施面临的现实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遭遇时代性转化的困境,怎样把传统的伦理观念转变成小学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现代话语。这是首要难题,而且,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纳程度有所不同,教学成果很难达到均衡状况。而且,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领悟不够深入,教学时容易陷入单纯传授知识的怪圈,缺少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化革新意识的培育,在法治教育方面,传统“礼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的融合也缺少有效的办法论指引。

3 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3.1 教育内容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要特别看重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深入对话与融合,我们要深入发掘并提炼出传统文化当中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关联的宝贵要素。把古代思想精华“天下为公”变成现代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学生既明白这个观念,又养成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把“知行合一”这样的传统哲学思想,同现代教育重视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真正学以致用,还要高度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身边存在的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会让学生感觉到文化教育是贴近真实的,亲切的,从而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传承自己的文化。至于法治教育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古代律法文化中获得很多滋养,借助讲解古代历史上的法治故事和法治案例,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现代法律制度产生的渊源,发展的历程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起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3.2 教育形式创新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积极尝试创造一种能让学生完全投入、全然沉浸其中的文化体验空间。一方面,我们会认真设计并打造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室,在日常的学习场所里,学生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会安排一些带有着实际动手性质的非遗工坊,让学生们真正地动起手来去体验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么被做成的,从而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会时常举办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那些热闹纷呈、充满节日气息的传统习俗与活动成为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场合当中,学生们能切切实实地被带到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之中。在技术手段上,积极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开发出新颖的传统文化 AR 体验项目以及文化传承类互动游戏,把这些新的教学载体带进课堂,把原先静态又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得能摸得着看得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

3.3 教育方法创新

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探究、了解传统文化。如开展“家谱小调查”活动,让每个同学去追寻家族过往,探寻家族文化;开展“传统游戏新创设”活动,让同学们将传统游戏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大胆设计新玩法、新模式。再如开展“节日美食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节日美食的来源、节日美食的制作过程、节日美食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等角度去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慢慢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引领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学会辨别其精华与糟粕,从而养成敏锐的文化识别能力,而且要深化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安排学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文化传承不只是局限在课堂里,还要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使文化传承得以落地生根。

3.4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评价机制创新研究

增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形成跨学科教研组织,改进教师文化解读与创新教学能力,完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促使传统文化教育冲破课堂限制,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结语

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要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儿童道德成长的精神源泉,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尊重传统文化本质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法治观念的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洪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J]. 吉林教育 ,2025,(22):18-20.

[2] 邓雅慧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 [J].家长 ,2025,(1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