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监理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与效率提升方法
卢伟
429005199308080019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环节众多、参与主体复杂,对过程控制与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监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贯穿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与竣工各阶段,在保障项目合规、安全、优质交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当前管理需求升级与技术手段更新背景下,亟需系统梳理建筑监理的职责机制与协同流程,探索效率提升的可行路径。
一、建筑监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审核与过程监督功能
建筑监理在质量控制中承担着图纸审核、技术交底、材料验收与关键工序监督等全过程管理职责。监理单位需对施工图纸进行技术复核,发现设计错误或不合理节点并及时提出优化建议,确保设计意图与施工实施一致。施工阶段,监理需按照规范对施工方案和作业流程进行技术交底审核,明确质量标准与工艺要求。对进场材料、构配件进行抽检复验,确保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对隐蔽工程、结构节点等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旁站或巡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督促施工单位限期修复。
(二)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协调组织与节点把控作用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建筑监理通过编制施工总进度目标控制计划并协助细化阶段节点计划,实现对工程节点的系统化管控。监理单位需对施工单位报送的进度计划进行审查,检查其逻辑合理性与资源配置的可行性,并与设计进度、材料供应、验收流程进行统筹协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负责定期召开协调会,跟踪实际进度与计划偏差,分析滞后原因,协助施工单位提出调整措施。在关键路径和重大工序控制方面,监理应进行现场巡视与关键节点验收,及时掌握施工状态。
(三)工程安全与投资控制中的制度执行与风险预警
建筑监理在安全管理中负有对施工现场安全组织体系、技术措施与应急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确保各项制度落地实施。监理需定期检查安全交底记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与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设置是否符合规范,并针对高风险作业环节进行专项检查与巡视。发现隐患应当立即下达整改指令,跟踪闭环处理。在投资控制方面,监理需参与工程量核定与签证审查,监督材料采购与变更设计是否符合预算控制要求。对工程进度款支付申请进行审核,确保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相匹配。通过对工程成本、进度与变更的同步监控,监理可及时识别投资偏差趋势,提出风险预警建议,有效防止工程造价失控,保障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透明度。
二、建筑监理效率提升的实践策略与路径探讨
(一)优化监理组织结构与岗位职责分工机制
建筑监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组织结构的科学设置与岗位职责的精准划分。传统监理组织往往存在人员配置重复、职能交叉不清、协作关系混乱等问题,导致沟通效率低下与任务落实不力。优化组织结构需根据项目规模、工期安排与专业复杂度设置合理的专业监理岗位体系,包括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资料员等岗位,并明确其对应的管理范畴、工作流程与责任界限。岗位分工应以专业协同为基础,避免重复管理或职责空缺,在组织构架中建立垂直汇报与横向协作双通道机制,确保信息传达顺畅与工作响应高效。在执行层面,应制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清单、技术标准参考与交接程序,使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
(二)加强现场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与数据集成
现场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是提升建筑监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可通过数字手段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共享的一体化管理。在施工现场配置移动终端设备,使监理人员能够实时记录质量验收、安全巡查、材料验收等过程信息,并通过云端平台同步上传至统一数据库,形成可追溯的数据链。通过部署电子签名系统与在线审批流程,减少纸质文档流转时间,提升审批速度与合规性。信息化平台应支持图纸浏览、问题反馈、图像记录与进度计划对比功能,增强现场问题的可视化表达与反馈效率。在多项目管理中,可通过数据集成工具实现各项目关键数据统一汇总,进行横向分析与纵向跟踪,识别管理漏洞与共性问题。数据集成还可为绩效考核与过程评估提供基础支撑,推动监理工作从经验管理向数据决策转型。
(三)推动标准化流程建设与模板化操作执行
推进监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建设是实现效率提升的基础保障,有助于规范操作、统一要求与减少人为偏差。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编制涵盖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手册,明确各类监理任务的执行流程、审批路径、资料要求与时间节点,确保各类工作程序在不同项目中具备一致性与适用性。在流程基础上,推广模板化作业工具,包括检查表单、验收记录、旁站报告、问题整改通知单等常用文书的统一模板,提高监理人员的填报效率与信息完整性。模板内容应结合国家标准、地方规范与项目特点动态更新,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嵌入,实现自动生成与智能校验,避免漏项错项与表述不规范现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开展定期流程复盘与模板适配优化,提升标准流程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四)建立全过程协同机制与责任闭环体系
提升建筑监理效率必须构建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机制与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各阶段任务高效衔接、问题快速解决与职责清晰落实。全过程协同机制要求监理单位在前期介入设计阶段,参与图纸审查、施工图优化与技术交底准备,明确后期施工阶段重点控制点与技术难点。在施工过程中,应设立跨专业协作小组,实现结构、安装、安全等专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与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建立信息联动机制,通过协同平台发布任务、反馈问题与跟进处理进展,确保问题处理过程全程可追溯。在责任闭环体系方面,应建立问题发现、发出通知、跟踪整改、验收确认与归档备案五个环节的全流程机制,每一节点均应形成记录与责任人标识,杜绝责任推诿与问题悬而未决。
(五)完善监理人员培训机制与激励评价体系
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积极性直接决定了监理工作的执行效果与管理效率,需通过构建科学的培训与激励评价体系加以保障。在培训机制方面,应按项目阶段与岗位职能制定分层分类培训内容,包括规范标准解读、技术实操演练、信息化工具使用与案例分析等模块,采用线上课程、线下实训与现场指导结合的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践性。鼓励参与行业组织认证、注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与专业能力考核,增强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与行业竞争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将监理工作量、问题处理效率、任务完成质量与项目方评价结果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构建以实绩为导向的多维评价模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团队给予岗位晋升、奖金激励或荣誉表彰,营造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
三、结束语
建筑监理作为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管理能力直接影响项目实施成效与建设成果。提升建筑监理效率需在组织、技术与制度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其由传统监督型向集成服务型转变。通过优化监理结构、深化信息化应用、强化标准流程与责任体系建设,可实现全过程监理工作的高效执行与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 胡红卫 . 建筑工程监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J].建筑经济 ,2022,43(2):96-98.
[2] 吴志强 , 刘亚男 . 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监理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1,35(5):52-56.
[3] 李晓锋 . 建筑工程监理效率提升路径探讨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3,50(7):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