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余文龙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长寿镇太平学校 湖南 岳阳 ¥410406
引言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环境较为简单等问题较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往往被视作学习障碍,却鲜少被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其实,这些错误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过程、调整教学策略的关键线索,对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意义重大。
一、错误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反映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农村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语言环境,其数学概念的认知构建过程更为复杂且易出错。这些错误能真实展现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的思维偏差、逻辑断点,教师借此可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为后续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会出现错误认知,认为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大。这反映了学生对分数本质理解的缺失,仅停留在表面的数字比较层面。教师若能关注到这类错误,便能深入探究学生思维误区,进而调整教学方法。
(二)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硬件设施、辅助教具等资源有限,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错误案例能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 之维 生在纠错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无需额外购置大量教具与资料。在“小数的 直观的演示工具,学生对小数的位值概念理解困难。教师可收集学生在小数点位 作业,如将“ 3.25×10⋅ ”错误计算为“32.500”,利用这些错误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通过分析错误原因掌握小数性质,无需复杂教具也能达成教学目标。
二、错误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错误,归纳概念规律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实则是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其背后往往映射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认知的片面性与思维的偏差。以“因数与倍数”这一知识点为例,学生常出现诸如“6 是3 的因数,3 是6 的倍数”此类概念混淆的错误。这些错误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学生在数学概念构建过程中的思维痕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敏锐地捕捉并系统收集这些典型错误,深入挖掘错误背后隐藏的学生思维逻辑与认知障碍。随后,教师可巧妙地将这些错误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因数与倍数的精确定义,深入剖析两者在数量关系、范围界定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显著特点,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错误与正确表述的细致对比,学生能够逐步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清晰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且因数的数值范围不超过该数本身;而一个数的倍数则恰巧相反,其个数是无限的,且倍数的数值范围均不低于该数。这种从错误中提炼规律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讨论错误,激发思维碰撞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学生错误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这一典型问题为例,学生在计算圆锥体积时,常因忘记乘以1/3 而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教师若能将此类错误案例精心选取并公开展示,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剖析错误背后的原因。一些学生可能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通过对比圆柱体积公式,详细阐释圆锥体积公式中为何需要乘以1/3 的数学原理,从而引导全班同学重新认识公式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利用实际测量工具对圆柱与圆锥的几何模型进行测量和计算,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地发现错误所在,从实证角度揭示问题本质。在这样多维度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精准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能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公式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从而建立起更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课堂讨论的形式促使学生在交流与思辨中相互启发,学会从同伴的视角看待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引导错误,促进知识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错误的引导利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与新问题的解决路径有效连接,从而拓宽其思维路径,增强学习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为例,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因数位未正确对齐而导致错误,例如:在计算“123×45”时,学生可能得到错误结果“1107”(正确值应为5535)。这一错误的发生,往往源于学生对笔算规则的掌握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位值制原则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纠正这一误区并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思,通过对比分析法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规则:首先,让学生明确,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过程中,个位相乘的结果需与因数的个位对齐,而十位相乘的结果则需与因数的十位对齐;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规则推广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帮助其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数位对齐应遵循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的位值原则。通过这种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纠正错误,还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归纳,掌握笔算的内在逻辑,同时培养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认知,最终实现从单一错误纠正到知识灵活迁移的正向转化。这。
(四)验证错误,加强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认知常出现偏差,例如将未均分的图形或物体错误地视为均分的单位,这种误解不仅影响学生对分数本质的理解,还可能阻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发展。究其原因,这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对抽象概念缺乏直观感知密切相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的“均分”概念仍需借助具体操作和经验来逐步建构。为纠正这一错误认知,可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展示学生将未均分蛋糕误认为均分的错误案例,再让学生亲手将纸张随意分块与均分分块进行对比操作。通过直观感受均分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能纠正错误,还能深入理解分数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结语
错误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深入挖掘并合理应用错误资源,能精准反映学生思维过程、弥补教学资源短板,通过错误分析、讨论与引导等策略,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观念,珍视学生错误,将其转化为教学的“助推器”,助力农村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在错误与纠正的循环中,点亮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何晓燕.“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 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3):93-96.
[2]王韦国.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教育研究,2023,(10):158-160.
[3]闵龙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 探[J].甘肃教育研究,2023,(05):130-132.
[4]薛晓梅.“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 研究[J].农家参谋,2022,(2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