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元素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转化路径研究
徐紫潇 徐兴所
1.云南大学 2022 级在校生本科 655000 2.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2.高级工艺美术师 2.云南省雕塑艺术家
一、引言
当前当代雕塑创作需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艺术元素是突破同质化的关键,中国国画的笔墨、构图等元素能与雕塑跨界融合,为其注入文化深度。但部分雕塑对国画元素仅符号化挪用,梳理科学转化路径,可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丰富当代雕塑艺术表达。
二、中国国画元素的核心维度与雕塑艺术的契合性
(一)国画元素的核心维度解析
中国国画元素的核心维度可分为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两类。视觉形态上,笔墨肌理的线、面、质与章法构图的留白、虚实及空间布局,是其直观艺术语言,为转化为雕塑空间形态提供基础;精神内涵上,重神似的写意精神与齐白石、潘天寿式的意象造型,是其区别西方写实绘画的关键,能与雕塑体量精神共鸣[1]。
(二)国画元素与雕塑艺术的契合性基础
国画与雕塑的契合性体现在两方面:空间语言上,国画以散点透视造虚拟空间,雕塑凭实体体量构物理空间,二者皆借虚实关系引导感知,如国画留白与雕塑负空间,均以“无”强化“有”的张力;审美精神上,国画求“天人合一”,当代雕塑重与环境文化对话,吴为山《孔子像》传“仁爱”思想,与国画“以形载道”高度契合。
三、中国国画元素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体转化路径(一)视觉形态维度的转化:从平面语言到立体形态
1. 笔墨肌理的立体转译
在视觉形态转化中,国画的“线”“面”“质”可转为雕塑的轮廓、体量与表面肌理[2]。展望《假山石》系列便借鉴国画斧劈皴、披麻皴的肌理逻辑,经不锈钢锻造打磨,让雕塑边缘成“线”、块体为“面”、金属纹路显“皴擦质感”,使金属雕塑呈现出国画水墨的温润意境。
2. 章法构图的空间重构
在章法构图的空间重构上,可将国画“留白”“虚实相生”原则转化为雕塑的空间布局与环境互动。隋建国《盲人肖像》系列未求传统雕塑完整体量,借国画“留白”理念,以局部体量缺失引导观者想象补全,如国画“以白当黑”;作品置于美术馆空旷空间,与空白墙面的关系恰似国画主体与留白,实现平面构图向立体空间的转化。
(二)精神内涵维度的转化:从笔墨意趣到体量精神
1. 写意精神的体量表达
精神内涵维度的转化中,国画“重神似”的写意追求可转为雕塑对情感张力与精神气质的传递。吴为山《老子》雕塑未写实还原外貌,而是借国画写意的概括性,以夸张衣纹曲线、前倾身体姿态,强化老子“虚怀若谷”“道法自然”的气质,如国画“寥寥数笔却意境无穷”,完成写意精神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
2. 意象造型的概括性转化
将国画“意象化”造型逻辑,转为雕塑对形态本质的提炼[3]。傅中望《榫卯结构》系列借鉴国画“画山非山、画水非水”的意象思维,未直接塑造山水,而是以榫卯为造型单元,其“咬合”关系既概括国画“山水相依”意象,又暗合“阴阳相生”哲学,让雕塑超越具象,成为传递传统文化意象的载体。
(三)技术手段维度的转化:从传统笔墨到当代材料
1. 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
技术手段维度转化中,传统材料创新运用可结合国画“纸墨”特性选相似材质。杨诘苍《千峰万壑》以宣纸为核心,经折叠、层压、固化工艺,将“峰峦叠嶂”构图转为立体雕塑,既存宣纸轻薄通透与水墨痕迹,又具立体形态。
2. 当代技术的辅助实现
在当代技术辅助实现层面,可借 3D 打印、数字建模等精准转化国画复杂视觉元素。
某高校雕塑团队做《水墨山水雕塑》时,先以数字软件提取《富春山居图》线条、色块数据,再用3D 打印按 1:10 还原,调材料密度让“水墨浓淡”变“体量密度”,结合传统元素与当代技术,解决手工难精准还原水墨层次的问题。
四、国画元素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一)当前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1. 符号化挪用现象突出
不少国画元素转化作品仅做表面借鉴,比如把国画山水纹样直接贴在雕塑表面,或是用雕塑复刻国画人物外形,并未深入挖掘元素承载的精神内涵。某城市广场的《梅兰竹菊》雕塑,就只以写实手法呈现其形态,没能传递出国画中“梅兰竹菊”象征的“君子品格”,致使作品缺乏文化深度,成了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
2. 材料与元素的适配性不足
部分国画元素转化作品,在材料选择上未能契合国画元素本身的质感与精神内核,直接影响转化成效。像用重金属材料表现国画“水墨”的温润特质,或用光滑塑料呈现国画“皴法”的粗糙质感,都会让材料属性与国画元素的审美需求产生冲突,破坏艺术表达的整体性。
(二)优化建议:推动国画元素与雕塑创作的深度融合
1. 强化“精神内核优先”的转化逻辑
创作者应先深度把握国画元素的文化内涵,再依托雕塑语言推进转化。建议在创作前期做好“国画元素拆解”,先明确所借鉴元素(如“留白”)对应的精神指向(如“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再探索通过雕塑的“负空间”“环境布局”传递这一精神,而非直接复制视觉符号。
2. 注重“材料质感与元素属性”的匹配
应依据国画元素的质感与精神内核挑选适配材料。比如转化国画“水墨晕染”的柔和特质,可选用木材、宣纸这类温润材料;转化“中锋线条”的挺拔感,可选用金属、石材等坚硬材料。同时可探索材料跨界组合,像木材与玻璃搭配,既保留木材温润以呼应水墨,又借玻璃通透呼应留白,让元素转化更丰富。
五、结语
中国国画元素为当代雕塑提供文化资源与灵感,需从视觉形态转译、精神内涵传递、技术手段融合三维度转化,虽存符号化挪用等问题,但可通过优化策略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未来雕塑本土化探索中,国画元素需结合时代创新,如与生态、科技雕塑结合,实现“传统为体、当代为用”的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洋之. 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雕塑中的转化与运用--《笔之意》系列创作实践[D]. 北方民族大学,2025.
[2]张新宇. 论雕塑艺术中的中国画意境[J]. 包装世界,2012(3):40-43.
[3] 张海童. 中国画中的写意造型方式-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J]. 国画家,2017,0(3):75.
作者简介:徐紫潇,汉族,2004 年 4 月生, 2022 级在校生本科。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
第二作者:徐兴所,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雕塑艺术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评价质量质督导员,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2025 全球同拍中国年阳光工匠大使,景颇族文化传播大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英才育才文化名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