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英语教材文本的叙事性解读与教学策略创新

作者

刘虎

滨海县界牌初级中学

一、初中英语教材文本的叙事性解读

当前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虽已形成基本框架,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文本构成来看,人教版教材中超过 60% 的对话与短文具有叙事特征,这些材料普遍采用生活化场景设计,如“校园生活”“家庭互动”等主题,通过简单的情节推进实现语言知识的自然呈现。然而胡萍萍在研究中指出,这类文本对思想道德内容的挖掘仍显不足[3],例如八年级教材中“Helping others”单元虽涉及助人情节,但缺乏对行为动机的深度探讨,导致情感教育停留在表层。

在叙事结构方面,教材文本呈现“碎片化”与“模式化”并存的特征。一方面,单元间的叙事连贯性较弱,同一人物(如教材常设角色 Li Ming)在不同章节中的行为逻辑缺乏延续性,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人物认知图谱。另一方面,故事情节多遵循固定的“问题 - 解决”模板,如七年级教材中连续三个单元分别处理“遗失物品”“天气突变”“时间管理”等相似结构的事件,这种重复性降低了文本的新颖度和思维挑战性。正如代其荣所述,当前教学实践往往将这类叙事文本简化为语言点的载体 [4],忽视了其作为思维训练媒介的潜在价值。

时空建构是叙事性文本的核心功能,但教材处理存在明显失衡。时间表达方面,过去时态故事占比过高(约 75% ),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叙事样本相对匮乏,限制了学生对不同时态语用功能的全面理解。空间描写则多集中于静态场景(如“in the classroom”“at the bus stop”),缺乏像“旅行日记”类文本中空间转换的动态描述。这种单一性影响了学生通过叙事构建心理空间的能力,尤其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所需的场景想象力方面存在短板。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问题尤为突出。教材中的角色多数仅承担特定语言功能(如询问路线、表达喜好),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缺乏发展性。例如九年级教材中“School life”单元出现 8 名对话者,但除姓名差异外,语言风格和立场观点高度同质化。这种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角色代入感,也弱化了叙事文本本应具备的情感共鸣效应。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人物互动呈现刻板印象,如中外学生交流时固定由外方角色引入新文化元素,这种单向度的叙事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对话意识。

教学处理层面暴露的症结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叙事逻辑的解析不足,多数课堂仅关注文本中的词汇语法点,将完整故事拆解为孤立语言要素。其次,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利用叙事特性,角色扮演等任务常流于台词背诵,忽视了对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的创造性重构。最后,评价方式与叙事能力脱节,现行测试仍以离散式题目为主,极少考查学生对故事脉络把握或情节预测等高阶思维技能。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教材叙事文本的教学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形成资源投入与实际效能之间的显著落差。

二、基于叙事性解读的教学策略创新

在实践层面,叙事性教学策略的创新应用已展现显著成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The surprise party”单元为例,教师将传统语法操练转化为故事创作任务。学生首先分析教材对话中隐藏的叙事要素:生日派对的筹备(场景)、礼物忘带的意外(转折)、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随后分组重构故事情节,要求必须包含5 个目标句型(如“be going to”表计划、“could you...”表请求),同时保持逻辑连贯性。杨美丽指出,这种设计使语言知识自然融入叙事框架 [7],学生在完成故事板绘制时,无意识间掌握了语法结构的语用功能。

某实验班级采用“角色档案袋”方法持续追踪教材人物发展。以跨单元人物 Li Ming 为主线,学生为其建立包含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要素的成长档案。每学完相关课文,通过“假如我是 Li Ming”写作任务,用新学词汇描述人物心理变化。例如学完“Exam results”单元后,学生需用形容词比较级撰写 Li Ming 的自我反思日记。这种实践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持续性学习兴趣。栾敏的研究证实,深度角色代入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8]。

针对教材叙事碎片化问题,某校开发了“故事拼图”教学活动。教师将七年级下册四个独立单元(“School trip”“Lost and found”“Helping parents”“Aletter”)的文本打乱顺序呈现,学生需根据时态线索(过去时标记)、空间转换(from...to... 结构)和人物关系(代词指代)重建完整故事链。此过程中,学生需用连接词(because,so,then)说明排序依据,既训练了语篇分析能力,又强化了逻辑表达。实践显示,经过六周训练后,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的事件衔接有明显改善。

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王红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颇具启示性 [9]。九年级“Traditional festivals”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西方节日故事(圣诞节 vs 春节)的叙事模式差异:西方故事侧重个人体验(如“My firstChristmas”),中方文本强调集体记忆(如“Our Spring Festival”)。通过分组创作跨文化交际小剧场,学生自然理解“present”与“压岁钱”背后的价值观差异。这种基于叙事对比的文化教学,避免了抽象说教,使思政教育融入语言实践。

数字化叙事资源的应用也取得突破。某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教材中的“Neighborhood”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问路、购物等任务。与传统课堂相比,三维空间中的方位介词学习(如“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post office”)效率提升显著,因为虚拟叙事环境提供了真实的空间参照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实践需把握技术辅助的尺度,始终以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叙事教学策略的成功要素:首先,保持“语言- 故事”双焦点平衡,避免为追求情节趣味性弱化语言训练;其次,设计螺旋式进阶任务,如从台词模仿到情节改编再到文化讨论;最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通过故事复述、角色访谈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综合叙事能力。当前实践中仍需警惕两种倾向:过度依赖教师预设的故事框架限制学生创造力,或将叙事教学简化为课堂游戏导致学习深度不足。未来可探索教材叙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更紧密结合,如引导他们用英语讲述“班级大事记”等真实故事。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叙事性特征及其教学应用,得出以下核心结论:教材文本普遍蕴含叙事结构,其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时空背景等要素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实践表明,“三维叙事教学模型”通过将语言学习融入故事理解过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篇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尤其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思维品质方面成效突出。当前教材在叙事连贯性、人物立体化和文化深度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这为教学策略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鲍嘉焕. 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中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文本解读策略[J].《英语教师》,2022,(18):84-88.

[2] 王旻 . 从解读标题入手 , 探究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 [J].《教育家》,2021,(15):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