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黄河文化与体能训练融合路径实践研究
张立全
山东省梁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272600
黄河文化塑造着世界文明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梁山县是黄河下游一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小城,善与美交织着运河的顽强高洁,黄河的雄浑不羁,渗透进梁山人的血脉中。梁山县第二实验中学坐落在黄河南边,每一名师生都是在黄河的滋养下长大,对黄河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使命感,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积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体能训练融合在一起,既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培育了学生文化自豪感,起到了很好效果。
一、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设计训练专题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其本质是无法直接体现出来的,但它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被外化,使外部世界可以感知到,尤其是面对初中学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或形式,将黄河文化的内在思想精髓,用中学生能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教师开展活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要素。比如我们挖掘从大禹治水、汉武帝时期、清康熙帝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古至今的黄河流域保护的历史背景,结合田径运动里面的躺 - 坐 - 走 - 跑 - 跳跃 - 投掷基本运动技能,设计了保护“母亲河”专题训练,通过系列体能训练小专题,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具体设计如下:一是大禹治水(躺): 发展爬行能力(匍匐前进),三种姿势:仰卧 + 俯卧 + 侧卧。寓意: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二是潘季驯“束水攻沙”(坐):发展腰腹肌力量,四组:负重仰卧起坐 + 负重仰卧举腿。寓意:明朝潘季驯四次治河经历。三是“瓠子堵口”(走):发展协调性与腿部力量,肩扛长竹竿,纵队排列,采用半蹲姿势步调一致走,分组同一方向练习,规定时间内完成。寓意: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指挥堵口。四是清康熙时期“河务、漕运”(跑):发展速度跑与耐久跑,按照“几”字形(黄河形状)跑动,需要重复完成六轮。寓意:康熙先后六次到达黄河堤坝治河。五是新中国成立后(跳跃):发展跳跃能力,后蹬跑 + 跨步跳 + 跳跃障碍物。寓意:毛泽东同志于1952 年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掷):发展投掷能力,投准 + 投远。寓意:党中央对治理黄河的定位不仅准确,而且具有中长期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实施,赋予了体能训练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对黄河文化的探索兴趣。再比如我们创编具有黄河流域不同地域特点的简单的基本舞蹈动作组合,开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等训练:(1)藏族舞风格(选用平面摆手 + 晃盖手动作)(2)黄河流域秧歌风格(选用秧歌红绸动作)(3)山西小花戏风格动作(选用山西小花戏走、跳、跨、挪动作)(4)汉唐风格动作(选用汉唐舞翘袖、折腰动作。) (5)现代舞风格(选用现代舞动作风格)。在训练时,学生呈同心圆队形站立学习,在学习、展示、熟练后跟音乐,这个活动展现黄河流域各民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花团锦簇的景象,体现黄河流域不同文化区的文化底蕴,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基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能训练的研究成果以及成功应用经验,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体能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阶段,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和训练方法,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挖掘黄河文化体育项目,做好传承与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是是一个民族生命健康、生活样态、精神风貌、文化习俗在体育上的留存,它刻画着鲜明的民族形象,表述着强烈的情感诉求,记载着精神的成长过程,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黄河流域的民俗体育项目非常多:踢毽子、绣球、太极拳。这些项目不仅具有高度观赏性,还富有文化内涵。例如,绣球是一种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参与者将一个线编织的球用力抛起并接住,体现了对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的要求;踢毽子是一项古老而流行的民间娱乐活动,参与者用脚尖轻轻踢击毽子,展示自己的技艺和速度;太极拳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通过慢慢地动作来练习身体的柔软性和平衡能力,同时也可以放松身心。教师可以讲这些蕴含黄河文化的运动项目,结合课堂实际,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既锻炼了体能,也发扬了文化。另一方面开展学科融合,发扬黄河文化。比如我们结合《保卫黄河》歌曲与相关抗战历史设计了花样跳绳活动,锻炼学生跳跃能力与身体耐久力。单绳短促有力、整齐划一,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全景展示出全民抗日的场景。三人两绳,合作完成,展示了战士们团结一心、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从三角绳过渡到四角绳是提升技巧的提升,更隐喻着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最后的四绳共摇象征着黄河的汹涌澎湃、波涛滚滚,战士们乘风破浪,一气呵成越过四根绳展示了战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英勇向前的坚定决心。
二、丰富体能训练项目,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体能课程的重要性体能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板块,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前提和基础,是运动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凸显了其在体育课程中的首要位置。奔腾而来的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精神长河,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培育新时代善美少年。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优化设计,积极创新,立足学生实际,探索更多黄河文化与体能训练融合路径,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文昌 . 浅析初中体能素质教学与文化融合的有效实施 [J]. 考试周刊,2024(23) :108-109.
[2] 胡彦杰. 地方文化视角下初中体能教学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