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赋能幼儿美育

作者

隋延华 寇海宏 唐婷莉 才海燕 吴向伟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 068350

一、引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双重需求下,将非遗资源融入幼儿美育课程,成为培育幼儿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向。丰宁满族自治县作为满族文化核心传承地,拥有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布糊画、满族秧歌、木作技艺等丰富非遗资源,其依托园所特色开展的非遗美育实践,成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二、实践背景

2.1 丰富的非遗资源禀赋

丰宁地处河北北部,是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拥有县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0 余项。其中,满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布糊画、满族秧歌、满族传统木作技艺等兼具文化性与教育性,为幼儿美育提供了独特素材库。

2.2 县域学前美育的现实困境

资源单一化。县域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园,美育活动多局限于简单绘画、手工,未挖掘本土非遗价值,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区园,农村幼儿审美需求难以满足。

融合表面化。部分幼儿园引入非遗元素仅作“ 装饰” ,未设计系统课程,也未挖掘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与美育割裂,教育效果不佳。

形式枯燥化。传统非遗传授侧重“ 技艺模仿” ,忽视幼儿“ 游戏化、直观化” 学习特点,活动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幼儿文化认同,加剧非遗传承断层风险。

三、三园分工协作的课程开发模式

丰宁县以“ 县域统筹、园所协同” 为原则,依托三所幼儿园优势,构建“ 各有侧重、互补共进” 的课程开发体系。

3.1 丰宁一幼:“ 非遗 + 艺术” 融合创生

聚焦非遗与美术、音乐、舞蹈的跨学科融合,通过“ 元素拆解—学科适配—活动设计” 开发课程:美术课中,幼儿将剪纸纹样融入绘画、用布糊画技艺制作立体手工;音乐课改编满族秧歌节奏,创作《满族小骑手》等歌曲;舞蹈课简化秧歌“ 抖肩、摆腰” 动作,编排集体舞。最终形成18个典型案例及配套资源包(含教案、课件),实现非遗与艺术的深度绑定。

3.2 丰宁三幼:剪纸课例优化提质

以满族剪纸为核心,按幼儿年龄分层设计课例:小班通过“ 剪雪花、动物轮廓” 培养动手能力;中班结合“ 吉祥结、福字纹” 讲解纹样寓意;大班开展“ 家乡主题剪纸” 创作。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形成“ 低门槛、易推广” 的优质课例集,覆盖剪纸启蒙全阶段。

3.3 丰宁五幼:满族木作特色深耕

深挖满族传统木作技艺,开发适童化课程:简化榫卯结构为“ 拼插木件” ,选用光滑原木与安全工具;融入“ 云纹、回纹” 等文化元素,通过“ 触摸木纹(小班)—制作书签(中班)—合作完成木艺窗格(大班)” 的分层教学,让幼儿在安全实践中感受木作魅力与满族文化。

四、成果创新点

4.1 理念创新:从“ 技艺传习” 到“ 文化浸润”

突破传统非遗教育“ 重技艺” 局限,确立“ 文化认同 + 审美素养” 双目标。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环境(剪纸主题墙)、一日活动(晨间秧歌操)及家园共育,实现“ 全方位浸润” ;构建“ 非遗丰富美育、美育扩大非遗传承” 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

4.2 模式创新:“ 协同研发、共建共享”

组建“ 三园+教研团队” 的研发共同体,明确分工并开展联合备课;建立“ 县—乡—园” 三级推进机制,县统筹资源、乡组织培训、园落地课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巡回指导、线上资源库,推动优质课例向农村园流动,实现全域均衡。

4.3 路径创新:“ 四阶推进 + 职普衔接”

遵循“ 试点先行(三园开发)—模型优化(整合经验)—辐射带动(全县推广)—跨域输出(外地借鉴)” 四阶路径,降低推广风险。同时与丰宁职教中心合作,将非遗课程纳入学前专业培养,职教毕业生反哺一线,形成“ 实践—培养—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

4.4 载体创新:系统化课程构建

完成从“ 零散活动” 到“ 系统课程” 的转化,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与评价标准;开发18 套标准化资源包,配备“ 一步一图” 实操指南,适配农村园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五、成果应用与效果

截至2025 年6 月,成果已实现“ 县域全覆盖、跨域辐射” ,惠及幼儿2.52 万余名、教师 1380 余名。

5.1 幼儿发展:文化与审美双提升

幼儿非遗活动参与率从 30% 升至 90% ,主动参与艺术活动比例达 85% 近三年 586 人次获省市级艺术奖项, 90% 幼儿能识别 3 种以上非遗形式,70% 可讲述非遗故事,专注力、动手能力同步提升。

5.2 教师成长:专业能力突破

培育县级骨干教师28 名、市级8 名;项目组主持省市级课题6 项,发表论文18 篇,产出县级优秀课例56 个、市级24 个(8 个获省级奖励);95% 教师能熟练运用资源包并创新教学。

5.3 社会影响:示范效应凸显

承办市级观摩会 5 次、县级 18 次,接待外地学习团 45 批次;3 次在省级论坛分享经验,获县级及以上媒体报道15 次;家长满意度达 98.8% ,形成“ 家园共育传非遗” 氛围。

5.4 区域辐射:模式可复制性验证

成果覆盖全县 113 所幼儿园,提升农村园保教质量;向隆化、宽城等4 县区86 所幼儿园输出模式,与职教中心年培训500 人次,资源包使用率95% 、教师满意度 97%<

六、成果反思与展望

6.1 现存问题

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幼儿非遗素养量化工具,过程性评价依赖主观判断。

数字资源滞后。无线上资源库,制约远程推广效率。

传承人参与不足。非遗传承人多“ 临时指导” ,缺乏长期驻园机制。

区域均衡待加强。农村园课程实施质量与城区园存在差距。

6.2 未来展望

完善评价体系。2025 年底前构建“ 幼儿发展 + 课程实施 文化传承” 三维指标,开发成长档案等工具。

建设数字资源库。2026 年前搭建线上平台,上传课例视频、资源包,支持远程学习。

建立传承人工作室。设立专项经费,建设 3-5 个工作室,实现传承人常态化驻园。

推动区域均衡。升级“ 强园带弱园” 机制,通过支教、跟班学习提升农村园质量。

拓展课程维度。探索非遗与健康、语言、科学的融合,开发 2-3 个新课程领域。

七、结论

丰宁满族自治县通过“ 三园分工协作” 模式,实现非遗与幼儿美育的深度融合,破解了县域学前美育困境,形成可复制的“ 丰宁模式” 。尽管存在评价、资源等问题,但通过针对性优化,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成果影响力,为全国县域非遗赋能幼儿美育提供实践参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