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池炳毅 朱泓烨

上海理工大学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控制方法在处理复杂、非线性系统时存在明显局限,而智能控制技术凭借其自学习、自适应等优势,为汽车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当前,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智能控制的需求持续增长,亟需深入研究其技术原理与应用模式。探讨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对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智能控制技术的特点

智能控制技术具有自主性、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能够处理复杂、非线性和不确定的系统问题。与传统控制方法不同,智能控制不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在线学习调整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自动驾驶中,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分析道路状况、车辆动态和周围环境,做出最优决策。此外,智能控制技术具备较强的容错能力,即使在部分传感器失效或输入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稳定运行。这使得它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自适应巡航控制、智能悬架调节和新能源动力管理等领域。

2 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控制方法主要基于精确的数学模型,如 PID 控制、状态空间分析和最优控制理论,其有效性依赖于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和确定性。然而,车辆工程中的许多问题涉及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传统方法难以精确建模和有效控制。例如,在复杂路况下,车辆的动力学特性会不断变化,传统 PID 控制可能无法快速调整参数,导致控制效果下降。此外,传统方法对噪声和干扰较为敏感,鲁棒性较差,且难以处理多变量耦合问题。在面对高维、动态变化的车辆控制系统时,传统控制策略往往需要大量人工调参,缺乏自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现代智能车辆对实时性、可靠性和智能化的需求。因此,智能控制技术的引入成为解决这些局限性的重要途径。

3 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3.1 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该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车辆周围环境的精确三维模型。深度学习算法对采集的图像和点云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准确识别车道线、交通标志、行人和其他车辆等关键信息。在决策规划层面,强化学习算法根据当前交通状况和预设目的地,计算出最优行驶路径,同时预测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可能行为。车辆控制单元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精确调节转向角度、驱动力矩和制动力度,确保车辆按照规划轨迹平稳行驶。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就是典型案例,该系统通过海量真实行驶数据的不断训练,持续优化控制策略,实现从高速公路到城市道路的全场景自动驾驶功能。

3.2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智能优化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控制技术显著提升了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实时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参数,精确估算电池的荷电状态和健康状态。模糊控制策略根据驾驶工况动态调整能量分配方案,在保证动力性能的同时最大化能量利用率。对于混合动力车辆,智能算法会综合分析车速、加速度、电池状态和路况信息,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模式,如纯电驱动、混合驱动或发动机单独驱动。电机控制系统采用自适应算法,根据负载变化实时调整控制参数,确保驱动电机始终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比亚迪的电动车型就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通过不断学习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常用路线特征,优化能量使用策略,显著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3.3 智能底盘控制系统的创新应用

现代车辆的底盘控制系统通过智能算法的引入实现了革命性突破,主动悬架系统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根据路面状况和驾驶风格实时调整减震器阻尼系数,在保证操控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乘坐舒适性。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车辆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等参数,在车辆濒临失控时自动实施精确的制动力分配和驱动力调节。线控转向系统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车速和转向角度动态调整转向助力特性,既保证了低速时的轻便性,又确保了高速时的稳定性。智能四驱系统通过实时扭矩分配算法,根据车轮打滑情况和路面附着系数,主动调节前后轴及左右轮的驱动力分配。奥迪的quattro 四驱系统就采用了先进的智能控制策略,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驱动力分配决策,显著提升了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的通过性和安全性。

3.4 智能安全防护系统的技术突破

智能控制技术为车辆安全系统带来了质的飞跃,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环境,准确识别行人、自行车和其他潜在危险目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综合处理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信息,大幅提升了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智能制动系统采用预测控制算法,在识别到碰撞风险时自动实施分级制动,最大限度减少碰撞伤害。乘员保护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碰撞强度和乘员位置,智能调节安全气囊的展开时机和充气强度。车道保持系统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根据车道线识别结果和车辆偏离程度,自动实施适度的转向修正。沃尔沃的城市安全系统就是典型代表,该系统能够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有效识别和规避行人、自行车等各种潜在碰撞风险。

3.5 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协同控制

智能控制技术推动了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基于5G 通信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使车辆能够实时获取交通信号灯状态、道路施工信息和突发事故预警等关键数据。云端智能算法综合分析区域交通流量,为车辆提供最优路径规划建议,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车辆编队行驶技术采用分布式控制算法,使多辆车保持精确的间距和速度同步,大幅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智能停车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和物联网技术,自动识别空闲车位并引导车辆前往,部分系统还支持全自动泊车功能。远程诊断和维护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车辆各系统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通用的OnStar 系统就是典型应用,该系统不仅提供紧急救援服务,还能基于车辆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驾驶建议和维护提醒。

结束语

智能控制技术为车辆工程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其在自动驾驶、动力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随着算法持续优化和硬件性能提升,智能控制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多技术融合、系统可靠性等关键问题,以推动智能控制技术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宇飞. 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J]. 汽车测试报告,2024,(19):29-31.

[2] 尹 利 伟 . 智 能 控 制 技 术 在 汽 车 中 的 应 用 [J]. 汽 车 测 试 报告,2024,(18):23-25.

[3] 王 蓓 . 车 辆 工 程 领 域 混 合 动 力 技 术 探 析 [J]. 汽 车 测 试 报告,2024,(08):149-151.

[4] 钱远治. 车辆工程领域混合动力技术探析[J]. 汽车测试报告,2023,(14):145-147.

[5]许文正.智能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性分析[J].时代汽车,2023,(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