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统计人口工作中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分析与应用策略

作者

张龙凤

淮北市相山区统计局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一、引言

在我国人口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县域及城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淮北市相山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全区 60 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 76868 人,占总人口的 14.00% ,较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 3.10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 58524 人,占比10.66% ,上升 3.23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相山区老龄化进程正持续加快,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节奏,也对区级统计人口工作的精细化、针对性提出更高要求。深入分析相山区老龄化问题,探索符合城区特点的应对策略,对提升区域民生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山区老龄化社会现状与特点

2.1 老年人口规模稳步扩大,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2020 年相山区 60 岁及以上人口 76868 人,占比 14.00% ,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 10% ,达到 10.66% 。与 2010 年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年均提升 0.31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年均提升0.32 个百分点,显示出老龄化程度随时间稳步加深的趋势。结合全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 17.45% (2010-2020 年)的背景,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并非单纯人口自然增长所致,也与人口流动、预期寿命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 “总量增长 + 结构老化” 的双重特征。

2.2 老龄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叠加,区域差异显著

从年龄结构看,2020 年相山区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7.12% ,较 2010 年下降 6.56 个百分点,与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劳动力供给 “相对减少” 与老年抚养需求 “相对增加” 的叠加效应。

从城乡分布看,全区城镇人口占比 91.31% ,乡村人口仅占 8.69% ,但乡村老龄化问题更突出:由于乡村青壮年向城镇(含相山区城区及外地)流动,留守老人占乡村人口比重较高,且乡村养老服务资源(如医疗点、活动设施)远少于城镇,形成 “小比例乡村人口,高压力养老需求” 的区域差异。

2.3 家庭小型化加剧,老年群体结构呈现新特征

2020 年相山区平均家庭户人口为 2.59 人,较 2010 年减少 0.17 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同时,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全区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1.23 年,较 2010 年提高 0.64年,意味着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智能服务的需求更为多元,传统 “被动接受照料” 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三、相山区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

3.1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劳动力结构挑战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服务业、制造业占比高,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 6.56 个百分点,直接导致局部行业(如家政服务、制造业一线岗位)劳动力供给紧张,用工成本上升。同时,老年人口消费以医疗、康养为主,对传统消费结构形成冲击,但相山区本地老龄产业(如适老化产品销售、老年文旅)尚未形成规模,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3.2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压力集中显现

相山区城镇人口占比超 90% ,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社区,对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需求旺盛。但目前存在三大短板:一是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缺乏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难以满足 “家门口养老” 需求;二是专业服务人才短缺,社区养老员多为兼职或年龄较大的志愿者,缺乏专业照护技能;三是医疗与养老衔接不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老年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的承载力有限,与老年人 “小病不离社区” 的需求存在差距。

3.3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代际支持失衡

家庭户规模缩小至 2.59 人,“421”(4 老人 +2 父母 +1 孩子)家庭结构逐渐增多,中青年群体面临 “上有老、下有小” 的双重压力,对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护、情感陪伴时间被压缩。同时,相山区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数量随老龄化上升,部分老人因子女外出务工或忙碌,面临 “生活无人管、紧急情况无人知” 的困境,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

四、相山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应用策略

4.1 优化区级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保障(1)完善生育支持与劳动力保障政策

结合相山区人口特点,落实市级生育补贴政策的同时,区级财政增设 “育儿补贴”,对辖区内二孩、三孩家庭每月发放育儿补助至孩子 3 岁;在企事业单位推行 “弹性工时”,支持父母兼顾工作与育儿。针对劳动力短缺,联合人社部门开展 “本地用工对接会”,引导本地劳动力向服务业、制造业缺口行业流动,同时培育 “银发人力资源”,鼓励健康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岗位,缓解劳动力压力。

(2)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推进养老金区级统筹落地,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鼓励辖区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联合金融机构推广 “个人养老金” 产品,引导居民提前规划养老储备。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设立 “乡村养老补贴”,对困难高龄老人每月发放定额补助,由村委会协助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4.2 聚焦城镇社区,升级养老服务供给(1)推进社区养老设施 “全覆盖”

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在每个街道至少建设 1 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整合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监测功能;在居委会层面设置“养老服务站”,配备智能呼叫设备,实现 “一键呼叫、上门服务”。2025 年前重点完成 10 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增设楼道扶手、无障碍坡道、社区活动广场座椅等设施。

(2)打造 “医养结合” 社区服务网络

联合区卫健委,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中心 “一体化”建设,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定期体检、慢性病随访、上门巡诊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在社区开办 “护理型养老床位”,重点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按床位给予区级财政补贴(每张床位每月 200 元)。

4.3 培育老龄产业,激活 “银发经济” 潜力

(1)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产业

引导辖区商超、药店设立 “老年专区”,销售适老化产品(如防滑鞋、智能血压计);培育本地家政企业开展 “适老化家政服务”,提供居家清洁、衣物洗熨、陪同就医等定制服务,区级财政对服务机构按服务次数给予补贴。

(2)挖掘老年精神文化需求

依托相山区老年大学、社区文化站,开设智能手机使用、书法绘画、健康养生等课程,每年免费培训 1000 名老年人;结合相山公园、隋唐运河古镇等本地资源,开发 “慢节奏” 老年文旅线路,联合旅行社推出 “社区成团、医护陪同” 的短途游产品,满足老年人休闲需求。

4.4 营造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

(1)开展老年数字素养提升行动

组织辖区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在每个社区每月开展 1 次“智能手机教学”,重点教授健康码查询、网上挂号、微信视频等实用技能;推动政务服务、医院、银行等线上平台优化适老化界面,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 “数字助老岗”,帮助老年人解决线上办事难题。

(2)弘扬孝亲敬老文化

每年评选 “相山孝星”“最美家庭”,通过社区宣传栏、区属媒体宣传其事迹;在中小学开展 “敬老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送温暖;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成立 “老年议事会”,让老年人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增强社会参与感。

五、结论

相山区人口老龄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既带来劳动力结构调整、服务供给压力等挑战,也蕴含老龄产业发展、社会活力提升的机遇。通过优化区级政策、升级社区服务、培育老龄产业、营造友好环境,可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老年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未来,相山区需持续依托人口统计数据,动态调整应对策略,让老年人共享区域发展成果,推动实现 “老有颐养” 的和谐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满海 , 宋韵心 , 游渝娇 . 面向老龄化社会主题的设计人才培养实践 [J]. 设计 ,2024,37(03):93-95.

[2] 夏梦 . 媒体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与报道趋势 [J]. 记者观察 ,2025,(11):50-52.

[3] 吴蕙君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D]. 武汉纺织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