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军用方舱模块化工艺设计研究

作者

刘吉太 程艳武 胡英俊 李嘉晨

山西中电科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31451部队

引言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演变,装备保障系统对快速响应、灵活配置与多任务适应性的要求持续提高。军用方舱作为战场保障和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装载平台,而演化为集成通信、医疗、后勤与指挥等多种功能的复合系统。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高原高寒等极端条件下,传统方舱暴露出结构刚性高、系统整合难、部署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为应对新时代军事任务对装备提出的新需求,方舱设计必须摆脱固化思维,转向模块化、平台化发展。模块化工艺作为现代装备制造的核心理念之一,正逐渐成为军用方舱革新的突破口。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方舱结构标准化、功能单元集成化、部署机制智能化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与优化建议。

一、军用方舱发展现状与模块化转型需求(一)军用方舱发展历程与功能定位演变

军用方舱的演进历程伴随战争形态的发展逐步推进, 其最早用于野战通信与简单医疗支持,后来拓展到装备维护、指挥调度等领域。随着体系 舱从“辅助支撑”转向“核心节点”,功能复合度与信息集成度显著提高。当前的发展趋势 其能在不同作战任务间灵活切换。特别是面向区域冲突、非对称作战与应急救援等任务场景,军用方舱的功能需求愈加复杂多元,传统结构已难以满足。

(二)传统方舱存在的设计与使用局限

尽管传统方舱在多个战区具备实用性,但其固有缺陷日益凸显。固定结构限制了任务转换,运输装卸繁琐、调配周期长,造成作战部署滞后。在电磁屏蔽、热管理、舱内功能布局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可靠性不高。对新型电子战、体系作战等任务的适配性较差。此外,其维修与替换过程复杂,现场保障压力大,难以形成高效后勤支持链条。

(三)模块化设计理念对军事装备的战略意义

模块化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路线,更体现了现代装备向平台化与生态化发展的系统性思维。对于军用方舱而言,通过模块化可打通设计、制造、运输与使用各环节,实现任务单元的组合复用与按需构型。这种“搭积木式”的设计思路将显著提升作战单位配置灵活性与部署响应速度,为“多场景、多任务、多节点”的作战体系提供支撑。同时,模块标准化有助于推动军民融合与规模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与维护门槛。

二、新型军用方舱模块化工艺设计关键路径

(一)标准化舱体结构与功能模块接口构建

在模块化设计中,舱体结构的标准化是基础工程。需建立涵盖长度、高度、连接方式、载荷分布等方面的通用规范体系,确保不同功能模块间物理兼容性。舱体材质上宜选用具备轻质高强特性的复合材料,同时考虑环境适应性与隐身性能。接口设计要涵盖电力、数据、冷却与通信等系统,采用统一模块对接端口并预留扩展空间,形成高度可插拔的技术底座。此外,舱体要兼容车载、空投等多种运输方式,强化快速部署能力。

(二)功能单元模块的分类设计与集成装配

根据任务类型与系统需求,将功能模块划分为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两大类。其中通用模块包括供电、照明、空调与环境控制等基础支持单元,专用模块涵盖通信指挥、战场监测、移动医疗等任务核心单元。各模块内部采用高度集成式布置,预装操作面板、数据处理终端及辅助系统,实现“即插即用”。在集成过程中应重视热控管理与抗冲击布局,保证舱体运行稳定性。为增强整体效能,还需设立模块状态监测机制,实现智能预警与在线诊断功能。

(三)快速部署与组合转换的可视化装配机制

为满足高强度、高频次战场转换需求,装配流程必须高度可视化、标准化。应引入数字化部署系统,通过图形化界面显示模块连接步骤、接口位置与风险提示,提升操作效率。支持AR 装配引导与模块电子身份识别,配合预设插槽与自对准结构,降低误配率与装配时间。为提升环境适应性,系统还应具备应急适配能力,如接口异常修正、模块替换热备等,确保关键任务不中断。综合部署效率、模块转场与结构维护等指标,可对装配系统进行评估与优化。

三、模块化方舱工艺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与应对(一)多工艺系统融合带来的结构稳定性问题

模块化结构要求舱体在多种连接组合下均保持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在多个模块拼接状态下,载荷分布会出现局部不均,需通过结构补强与边界条件设定解决该问题。可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评估极限载荷状态下的舱体响应,同时在舱体连接部位引入高模量缓冲垫层、密封式钢框加固等复合结构,兼顾密封性与力学性能。

(二)高集成度下的系统兼容性与能耗管理

在模块化方舱中,功能集成度大幅提高,系统之间的信息与能量交换密度剧增。需设计统一的模块总线协议,保障数据在不同厂商设备间流通顺畅。电源系统应具备智能切换与余能调度功能,实现模块间互供与负载均衡。同时,优化散热通道布置与局部主动冷却策略,避免“热点”模块影响整舱运行稳定性。对部分高能耗模块,推荐设立能源使用优先级策略与冗余备电机制。

(三)智能制造与现场适配之间的工艺适应矛盾

虽然模块化可提升制造效率,但其现场装配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装配误差、接口错位与系统冲突等问题在野外环境中尤为突出。为此,应引入数字孪生工艺仿真平台,在制造前对装配过程进行全流程建模与风险评估。提升CNC 加工与自动检测设备的配置比例,确保各模块尺寸与公差满足装配标准。在现场层面设立应急工艺修复包与技术支持终端,保障舱体在极端环境下也能顺利组装与运行。

结论

新型军用方舱模块化工艺设计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体系能力的跃升。通过标准结构、功能划分、智能装配的深度融合,可实现舱体功能组合的灵活性、部署效率的极大提升与战场适应性的显著增强。研究表明,模块化工艺不仅有效突破了传统方舱结构僵化与部署低效的技术瓶颈,还为未来军事装备的通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应加快构建完整的军用模块标准体系,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集成创新,加强数字制造平台建设与战场仿真验证机制,真正实现“按需组装、随时响应、快速部署”的作战支撑格局,为现代化国防力量建设注入关键动能。

参考文献

[1] 徐宏伟. 模块化军用方舱设计与发展研究[J]. 国防技术基础, 2023(4): 52-57.

[2] 李超. 高原环境下军用方舱的结构适应与优化设计[J]. 装备工程学报, 2025, 43(12): 98-103.

[3] 周文博. 军用方舱装备的智能制造路径探讨[J]. 军工自动化, 2023(9):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