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赵韩英

济宁市嘉祥县实验小学双桥校区 272400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关注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文件要求,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现实来看,部分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学生抗压能力不足、价值观模糊等问题频发。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时,逐渐暴露出诸多不适应性。因此,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开展认知行为训练、情绪管理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抗压能力与心理韧性,塑造健全人格。例如,针对青少年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可通过正念训练、放松技巧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而德育教育则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传统文化浸润、社会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又能为其道德发展提供心理支撑,形成“心理赋能 — 道德践行” 的良性循环,助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挑战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教育实效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往往分属不同教学体系,存在目标割裂、方法单一、资源分散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多依赖课堂讲授与个体咨询,德育教育则侧重于理论灌输与规范约束,导致教育资源未能形成合力,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构建 “融合式” 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辅导、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德育教育中的志愿服务、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深度结合。例如,开展“情绪管理与团队协作”主题活动,学生在团队任务中学习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同时在合作中体会责任担当与互助精神;通过 “校园欺凌心理剖析与道德反思”案例研讨,引导学生从心理动因和道德规范两个层面分析问题,实现知识内化与行为转化。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显著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主动践行,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顺应教育改革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标志着教育理念与目标的重大革新[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模式创新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育目标体系,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融入生涯规划、社会情感学习(SEL)等前沿理念,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等新型教学方式。例如,通过“职业体验与价值观探索”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自我、规划未来,同时感悟劳动精神与职业道德;借助“社区服务与社会情感培育”课程,让学生在服务他人过程中提升共情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这种改革不仅契合“双减”政策下提质增效的要求,更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本质上是对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问题干预、轻预防发展”的倾向,德育教育则面临“重形式规范、轻价值内化”的困境,两者融合创新能够有效填补教育空白。在内容层面,通过开发“心理—德育”融合课程,如《青春期心理调适与品德修养》、《网络素养与道德自律》等,实现知识体系的互补与拓展;在方法层面,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心理与行为特征,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评价层面,构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心理测评数据、道德行为观察记录、实践活动成果等纳入评价范畴,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这种多维度的完善,推动教育从碎片化、表层化向系统化、深层化转变,形成涵盖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完整闭环,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助力构建“五育并举”的现代化教育生态。

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表面行为的规范,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目标未能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导致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单纯强调心理知识的记忆,而未注重培养学 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表面行为,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道德规范并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

(二)教育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两者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机结合。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德育教育侧 于道德规范的讲解,没有充分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 绪管理时,未能将其与德育中倡导的情绪表达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在德育课程中强调诚实守信时,没有从心理健康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对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育方法单一

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在心理健康和德育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通常采用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机会参与互动和体验,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中,同样以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实际参与和思考,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四)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从事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专业培训,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学实践中。例如,一些教师虽然具备学科知识,但在运用心理学方法 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能力短板。同时,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接受程度有限,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重构教育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重新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挫折承受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确保教育目标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紧密契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低年级可通过绘本阅读、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别高兴、难过、生气等基础情绪,学会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如《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能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不同颜色与状态;在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上,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中主动问好、排队礼让。中高年级则进一步深化,设置“班级情绪角”,让学生自主记录和分享情绪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开展“家庭小管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担家务、关爱家人的责任意识。

中学阶段则逐步深化,注重培养学生更复杂的心理应对能力和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针对青春期学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系统教授深呼吸法、 认知 构等调节策略;结合校园欺凌、同伴冲突等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剧创作与表演,让学生在角 考与情绪疏导。在道德观念培养方面,引入“模拟联合国”活动,围绕气候变化、社会公 辩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调研,针对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深化对公民责任的理解。

(二)促进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内容深度融合

深入挖掘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在联系,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管理与德育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4]。例如,当学生学会识别和调节愤怒情绪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控制愤怒、以平和心态对待他人是一种道德修养。教师可设计“情绪与道德”主题班会,通过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情绪表达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如在面对他人冒犯时,如何既维护自身权益又保持尊重与善意。同时,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以敬老院志愿服务为例,出发前开展“如何与老人有效沟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缓解面对陌生情境的紧张情绪;服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人的情绪变化,思考如何用耐心和倾听给予情感支持;活动结束后,通过撰写服务日记、开展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从心理学和伦理学双重视角反思自身行为,理解关爱他人背后的道德价值与心理需求。

(三)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素养。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创设职场面试的情境,让学生模拟面试过程,锻炼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同时设置突发状况,如面试官故意刁难、设备故障等,引导学生运用情绪调节技巧和应变能力化解危机。在德育教育中,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针对网络暴力事件,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空间的道德边界”主题辩论,结合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效应,剖析网络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与道德缺失问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平台等,拓宽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心理健康与德育微课堂”系列短视频,以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呈现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搭建在线交流社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倾诉心理困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在线答疑,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践、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方法、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等。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适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设立专项课题,支持教师开展关于心理健康与德育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效果、学生在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等。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校报等多种形式,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知识。例如,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在宣传栏展示道德模范事迹、心理健康小贴士等内容,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要提供健康的文化氛围和实践场所,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社区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核心素养取向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长期的任务。通过深入剖析现存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教育模式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育实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Z].2016.

[2]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边玉芳,林志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