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校外教育营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君丽

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434300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组成之一,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源自于人民劳动智慧结晶最有力的诠释。而劳动精神作为中华思想品德中重要的根基之一,是必然作为思想瑰宝所代代流传、世世承袭而下的。而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各种教育模式、结合多种教育思想,以更开拓的思想与视野,开展对劳动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基于思想品德培育为根本,以文化培育、思维扩展与创新能力培育为主要形式,开展对劳动教育的革新探索,成为是以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深化学生思想精神培养的重要思路。

一、校外教育营地的身份转变

一改早期对校外集训营地的片面性评价,现如今在基于学生全面素养素质培育的关键阶段,综合一切可用资源、发掘一切可行方案,成为开展素养培育的关键任务。而校外教育营地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可更好地开展资源的高效分配与利用,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创设更丰富、更多元也更真实的环境,帮助学生得以透过家庭与学校的保护网,更切实些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因而,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营地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须更富有实践意义与探索价值。使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与创新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以此,校外教育营地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1]。

(四) 校外营地对开展劳动教育革新的思考

首先,从劳动教育的根本出发,须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在于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其次,结合时代发展的变化思考,当前生产环境的转变、生产模式的更迭,以及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传统劳动教育俨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发展下的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需求。因而劳动教育应顺应变化,开展从内容到模式的革新,以助力学生更好地探索世界、更全面地挖掘潜能[2]。在新时代开展校外教育营地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应注重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融合,强调时代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质。

) 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创新设计(一)科技赋能劳动,思维碰撞花火

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创新设计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现代思想,尝试转变学生对劳动仅局限于体力劳动的认知局限上,而要将劳动实践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对科技时代的深入了解,强化学生对创新思维培育的积极认知。譬如,营地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科技的独特魅力,了解到科技赋能生产的强大效能。这样在新与旧的交融对比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还能在安全高效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劳动实践模拟、劳动创意的设想与实践。例如,学生可以借助VR 的模拟展示,了解到古代耕地使用工具的变化,从石器的“人与自然的初步协作”,到铁器牛耕的“人畜力结合”,再到机械化、智能化的“人机协同”,全面化为学生展示了劳动与创造的动态关系,既能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领悟,又能借助VR 技术有效规避真实劳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学生强化体验感受的同时,这些技术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原理与流程,深化对劳动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此外,劳动教育的创新设计还应注重跨学科整合,将劳动教育与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方式。例如,在劳动实践中融入科学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理解背后的科学逻辑,并结合思维训练来强化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培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积极思考、发挥创意,尝试用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犁”的创新设计,并积极展开讨论分享。这样的整合不仅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创意点缀生活,品德塑造人格

此外,校外教育营地还可借助丰富的社会实践条件为学生创设更多元化的成长学习环境。例如,结合传统劳动教学中常采取的体能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类课题设计,这里可适当融入对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转变枯燥的劳动体验,以更具趣味性、审美性、创新性的社会公益课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以项目承包制为活动组建的思路,开展“敬老院一日团建活动”,让学生们自行组织设计,从任务制定、划分、管理与实施各个环节上进行自主协商与共同合作。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管理,诸如批阅学生们提交的团建活动方案、协助学生们准备对应的设备材料、活动搭设中承担安全监督与保护的工作、活动开展中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协助与管理工作等。通过此类创意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则在活动中强化对学生劳动意识与敬老爱幼良好品德的深度塑造,使得学生能够力行于心,更好地感受德育思想教育对自我品德修养培育的重要性;再者,还可以以更贴合现实的社会劳动促进学生对于社会分工与劳动价值的认知,理解每一份职业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尊重职业的良好态度[3]。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为达成目标而努力。这类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他们通过设计创意的交流与搭设中,有效培养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在合作实践中逐步增强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六) 总结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营地在教育劳动的创新设计,应在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思,结合时代转变的方向、 人才培育的需求,谨守教育的根本,从思想、品德、精神、信念与创新力出发,设计更贴合学生成长培育的新方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倩, 刘京华, 宋丽. 探析校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21):122-123.

[2] 林丽. "营地"建设:助推综合实践教育融通式发展[J]. 教育视界,2022(45):20-22.

[3] 陈慈颖. 挖掘整合资源践行劳动教育课程[J]. 教育,2022(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