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上田秋成《宫木之塚》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研究

作者

孙一丹

天津外国语大学

引言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歌人、读本作者。秋成晚年作品《春雨物语》中的《宫木之塚》,同秋成其它的作品一样具有许多矛盾点,可以有多面的解读。以往研究中,考察物语主题时,大多都从秋成佛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宫木的入水。涉及故事中宫木人物形象的并不多,多从游女的身份出发。综上所述,宫木的人物形象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将结合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等方面,来分析宫木的性格特征,入水动机,考察宫木形象及其所体现的女性观。

二、宫木的性格特征分析

游女宫木与风流人河守相恋,藤太夫为夺取宫木,滥用权力毒杀了河守。再度沦落的宫木虽一度委身藤太夫,但在察觉其构陷并毒杀十太兵卫的真相后,最终投河自尽。作者寻访宫木之墓,以其传奇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宫木之塚》这一作品。宫木性格特征丰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懂事孝顺、容易妥协

宫木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其父因罪被解职,一家人流落到神崎。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宫木独自留在神崎。乳母做针线活糊口,但也仅能维持自己的生计。于是,乳母骗了宫木的母亲,将宫木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妓院。分离之时母亲对宫木极为不舍,宫木会安慰母亲,很懂事,对母亲的决定表示顺从,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在河守去世之后,宫木原本并不想嫁给藤太夫,抵死不从。但是在藤太夫重利的贿赂之下,老鸨便劝说宫木:“生母不及养母亲。你若不听我劝,便是忤逆不孝”。藤太夫也说道“我一定好好待你,与你白头到老”,于是宫木再次选择了妥协,嫁给了藤太夫。宫木的性格是带有封建社会的女性的底色的,有着柔顺容易妥协的一面,但她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完全地柔弱听话的形象。

(二)心性高傲、忠于内心

宫木因为自己的美貌和才艺,保持着高傲的心性,她不愿与凡夫俗子应酬,期待着能遇到如意郎君。直到宫木遇上了河守十太兵卫。文中的河守不仅有钱,还年轻且相貌英俊。颇通文理。两人邂逅,河守被宫木的美貌所吸引,宫木也对河守一见钟情,于是以身相许。宫木自从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河守之后,一心一意只爱着河守,也不再应酬其它客人。河守便打算为宫木赎身,宫木也大方且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说道:“自今以后,妾身只侍奉郎君一人”。

河守带宫木去赏花,在赏花的人群中,藤太夫也被宫木的绝色所吸引,于是便想将宫木据为己有。他假借朝廷视察,将河守禁闭于家中。藤太夫去到宫木所在的妓院,却惨遭宫木拒绝,于是便故意说河守过不了多久就要问斩。宫木听了信以为真,忧心如焚。藤太夫买通医师暗中害死了河守,得知河守死讯,文中对宫木有着这样的描写:“宫木痛不欲生,疯了般嚷着要相伴十太兵卫于九泉之下”。不论是为河守忧心,还是想要为河守殉情,都可以看出宫木对河守的感情很深,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宫木是一个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将其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的女性。

(三)内心纯粹、拥有稚心

宫木刚到妓院之时,文中用到了“おさなき心(稚心)”来形容宫木。她因为眼前所见到的热闹景象,老鸨的夸赞与提供的衣食,很容易就感到开心并信任老鸨,表现出宫木内心的纯真与感情的纯粹。《雨月物语》的《夜宿荒宅》中另一位名为宫木的女主人公,丈夫外出谋生,因战乱阻 能按照约定的归期回家,苦苦等候丈夫却最终命丧黄泉。对于外出谋生的丈夫,宫木的心情从不舍转向不安,进而转变为对失信丈夫的恨,并感到悲伤。居住在附近的老翁,向胜四郎讲述宫木的死因时,引述了万叶时代的女子真间手儿女的故事。在老翁的诉说中也提到了“稚心”一词,指手儿女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回报众人的喜爱,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抑郁之情。

三、同时代的国学者经常将“稚心”,作为文艺批评的用语来使用,意为自然不加雕饰的情感。秋成也经常用“稚心”来形容《万叶集》中歌人所表达的情感,认为和歌中率直的咏叹是一种发自“稚心”的咏叹。因此秋成所谓的“稚心”,是一种不加雕饰的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情感。《夜宿荒宅》中老翁援引手儿女的事例是想说明宫木与手儿女的相似之处,并认为宫木的“稚心”更胜过手儿女。《宫木之塚》中宫木的“稚心”,与之有相通之处,是想说明此宫木也具有着这种自然的真情。

四、游女的人物设定(一)历史与文学作品中的游女

游女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神佛信仰与相关艺能密不可分。《万叶集》《更级日记》等文献中出现的“游行女妇”称谓,特指那些周游各地、在宴席中以歌舞音曲助兴的女性。据载,这些女性仪态优雅、才艺出众,多为容貌秀丽之辈。当时的游女绝非低贱之流,正如《游女记》所示,其中不乏受摄关家宠遇、甚至获召入宫的杰出女性。日本古代曾设有“游部”这一官职,其主要职责为:通过镇魂歌舞仪式,在天皇驾崩时供奉祭品,并持兵器诵念镇魂咒语。这种“近神的圣洁女性”形象,或许正是日本游女的本真面貌。

文学作品中的游女形象具有复杂特征。《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游女常带有巫女属性,如天钿女命通过舞蹈沟通神人。中世说话文学多呈现“游女往生”主题,例如《宫木之塚》的取材来源,法然上人与投水五游女。到了近世,井原西鹤《好色一代女》等作品,通过游女视角展现町人社会的欲望图景,发展出“粹”的审美理念。式亭三马滑稽本中的游女形象,则反映江户町人社会的现实矛盾。从古代祭祀传统中的神事执行者,到中世佛教文学中的度脱对象,再到近世市民文学中的现实观察者,游女具有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特点。

(二)游女宫木的矛盾性

在漫长的历史中,游女始终与祭祀、宗教等活动密切相关,但从未剥离其服务这一核心功能。游女的形象既是具有圣性的存在,又因满足人类原始性欲而被视为低俗、堕落的象征。宫木的游女身份无疑是一个低贱的象征。是家父长制度下的牺牲品,具有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本质。所以宫木身上的矛盾性体现在,作为游女这一低贱的职业,却有着发自内心自然的感情。

五、关于宫木与河守的悲剧结局,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任何作恶的人受到惩罚,但是关于“贪利负义”、“富不与官斗”、“重利动人心”相关的描述,多次出现在作品之中。宫木是被迫沦为游女,悲剧结局是因为故事中人物各种各样的利益、权力、欲望的纠葛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宫木的形象也是复杂的具有矛盾性的。游女宫木的形象是低贱、悲哀的,但是宫木内心却是纯洁的,具有自上古所推崇的“稚心”。

六、宫木入水的记述(一)宫木入水的动机

宫木嫁给藤太夫后,从大夫理内口中察觉到了藤太夫其构陷并毒杀十太兵卫的真相。于是宫木便假装心口痛,不再见藤太夫。此时的宫木,在顺从与不顺从之间,已经选择了不顺从,她不愿意再委身杀害自己爱的人的凶手。她不再见藤太夫,已经代表着一种内心的反抗。

押解法然上人的船只停靠在神崎津,宫木向老鸨恳求想去拜会上人。宫木从事着游女这一卑贱职业,委身了杀害自己爱人的藤太夫。不论是对河守的爱,对藤太夫的恨,还是对自己的自责,都是宫木内心发自自然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驱使着宫木,做出了舍弃生命的选择。如木越治所言,对宫木而言,“唯有死亡才是恢复自我主体性的唯一途径”。宫木跟随上人念佛后,纵身跃入了海中。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的否定,更是对游女职业和外在社会的否定与反抗。宫木并没有单纯被塑造成一个低贱的形象,而是一个虽然沦落为娼妓但保持高傲,感情纯真的女性形象。与中世佛教说话中游女罪障救赎的形象相比,秋成作品中宫木形象是具有复杂性的,她为爱人被害后自己的妥协产生了自责和反抗的念头。

(二)末尾的和歌

文章的末尾是作者寻访游女塚后,作的一首和歌。从和歌的内容来看,表达的主要是对遊女宫木命运的哀悼。这首长歌和万叶集中《咏胜鹿真间娘子》虽然在用语和叙事内容上有差异,但是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在《夜宿荒宅》中提到真间手儿女,是为了说明《夜宿荒宅》中宫木的稚心不输上古女子。此处的长歌与手儿女的联系可以推断,《宫木之塚》中的宫木的“稚心”也是如此。宫木有着发自自然纯洁的情感,又被迫沦为了低贱的游女,是一个客体化与主体性交织的复杂形象。

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藤太夫、乳母等作恶的人的结局,结尾处也没有任何评判,只有对宫木悲哀命运的同情。宫木被迫沦为游女,与爱人相恋,又眼看爱人失去性命,还不得不委身了杀害爱人的凶手。但是经历和结局并不是因为游女宫木,而是因为外在社会与人性的恶。

结语

游女宫木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秋成晚年作品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女性形象。宫木形象带有封建社会的女性底色,又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抗。宫木作为低贱的游女,她具有“稚心”,有着纯粹的发自自然的真情,与游女神圣与世俗的二重性相符合。结局宫木的入水,是因为受到内心自然真实的情感的驱使。末尾长歌中,写尽了对游女宫木的感伤与哀悼。可以看出,秋成未对作恶之人与封建社会进行明显的批判,而是通过刻画一个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忠实于内心的情感的游女宫木,来体现社会与人性的恶。

参考文献

1 中村幸彦•高田卫•中村博保校注《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78 英草纸•西山物语•雨月物语•春雨物语》,小学馆,1995

2 王新禧译《雨月物语 春雨物语》,新世界出版社,

3 佐伯顺子《游女的文化史》,中央公论社,1987

4 木越治《<宫木之塚>研究》,国语国文学,1997

5 高田卫《主题论的可能性—以<宫木之塚>为实例》,196

本论文为 2024 年研究生科研创新校级立项《上田秋成<宫木之塚>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研究》(项目编号:2024YJSSS034)结项论文。